湖南电子工业概况
湖南电子工业从1958年地方最早组建省广播设备厂(原省广播器材厂),国家投资兴建曙光电子管厂起,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初创和奠基阶段(1958~1973年)。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在长沙、株洲、湘潭等中心城市组建了半导体厂、电子材料厂以及一批元器件和整机厂。60年代中期,在国家支持下,新建和扩建了曙光电子管厂、天兴机械厂(现名中南无线电厂)等一批部属和地方小三线企业,开始承接军工生产任务。到1973年,全省电子行业共有132个厂点,16900名职工,工业总产值达到5215万元,14年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59.4%。
(二) 形成独立工作部门,在曲折中前进阶段(1974~1978年)。1974年3月,湖南省电子工业局成立,标志着湖南电子工业已形成独立的工业部门。这期间,新建了建南机器厂、韶光电工厂(现名韶光微电子总公司)、韶山电视机厂(现名湖南电视机厂)等一批企业,改变了全省电子工业的结构布局,并通过挖潜、革新、改造,地方电子工业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到1978年,全省电子工业共有127个厂点,职工总数29676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01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94亿元,比1973年增长5.6倍。
(三)迅速发展阶段 (1979~1995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省电子工业踏上了振兴之路。首先,行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产品和企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国际合作空前活跃。80年代围绕电子工业“打基础,上水平,创后劲”,重点抓了33个项目的技术改造和引进,掌握了电位器及浆料、膜片、电阻器、收录机、电视机装配等现代化生产技术,在黑白显像管及电子枪、彩色电视机、工业电视设备、图形显示器、移动通信设备、键开关及键盘、液晶显示器件等较高的技术领域里赶上同行业的水平,有的还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90年代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得到合理的调整。电子信息产业开始起步,系统集成、软件生产和信息运营服务业有了一定发展。湖南华峰电子集团公司、湖南曙光电子集团公司和常德有线通信(集团)公司作为全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标志着我省电子行业的企业改革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加大了对外开放的力度,行业内新增三资企业40余家,协议利用外资6.0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818万美元。1994年底成立的中韩合资企业——湖南乐金曙光电子有限公司总投资11.6亿元,于1996年竣工投产,形成年产12亿元的生产能力。1995年系统内合资企业的产值为9194万元,全行业出口交货值为1.03亿元。其次,技术进步成效显著,综合实力有了新的提高。“八五”期间,全行业共完成科技攻关计划390项,其中297项投产,创造产值24.32亿元,产值率为35%。有25项达国际水平,49项达国内领先水平,229项为国内先进水平,还有22项填补国内空白。电位器、彩电一条龙,微机一条龙等项目显示出群体优势,并逐步形成了湖南省特色,一批骨干重点企业成为全行业的支撑,技术引进和改造提高了全省电子工业综合实力。同时,质量工作也得到了加强,有136个企业获省电子行业生产许可证(含出口许可证),16个企业通过安全认证(34个产品获长城标志),3家企业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认证,同时主导产品的质量得到了巩固。第三,初步形成布局比较合理,门类较多,初具规模,具有一定技术水平和配套能力的工业体系,产业地位不断提高。1995年,全省共有电子企、事业单位159个,职工总人数42181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6179人,工业企业123个(其中大型企业7个,中型企业13个,小型企业103个;全民所有制企业66个,集体所有制企业40个),研究所6个,电子产品检测分析所1个,学校5所,设计单位1个,物资供应和产品经销单位19个,外贸单位2个,其它单位2个。全省电子系统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3.95亿元,全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6.44亿元,实现利税354万元,完成销售收入10.73亿元,出口创汇125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