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丝
浙江湖州一带所产的桑蚕丝。因质优色白, 又有“白丝” 之称。湖州滨临太湖, 地宜植桑, 桑叶肥润; 湖水澄清, 利于漂茧; 该地人民长期积累了丰富的种桑养蚕经验,缫丝技术有独到之处。自唐代起, 湖州成为蚕丝重要产区。两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太湖流域成为全国蚕丝生产最著名的集中产地。元、明以来, 特别是明中叶以后, 湖丝驰名中外, 湖丝与湖绸出口, 后发展成为日渐频繁的海上丝绸贸易。对发展中国海上对外贸易起了重要的媒介作用,在国内, 杭嘉湖一带及江宁、苏州、松江等地的丝绸业依赖湖丝作原料,广东的粤缎, 福州的丝绸, 漳州的纱绢, 江西的绫绸, 西北潞安的潞绸等, 均大部取给于湖丝, 故有“湖丝遍天下”的赞语。湖丝最大的集中市场为南浔、菱湖、双林三镇。最著名的产品为“辑里丝”。自明中叶以后, 中国大宗出口的辑里丝,实际生产地域已扩展到杭嘉湖地区,辑里丝已成为湖丝的代称。清代自开海禁后,以辑里丝命名之湖丝畅销欧美市场。鸦片战争前,湖丝是广州行商与英属东印度公司及其它外商贸易的大宗出口商品。鸦片战争后,湖丝直接经上海对外出口,对外贸易数量迅速增长。当时由“丝经行”按出口标准加工,进一步加工的成品称“丝经”或“辑里于经”。随着机制丝行的发展及后来人造丝的盛行,湖丝业遭受严重打击。参见“辑里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