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春图》见“展子虔”。有机旱作农业 在无灌溉条件,依靠有限的自然降水从事农业生产的地区,主要或完全利用有机物进行生产、提高农业产量的农业生产制度。与之相对的是无机旱作农业。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52.5%,其中,无灌溉条件的旱耕地有7.38亿亩,约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51%。旱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沿昆仑山脉、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内蒙古包头以东长城沿线和黄土高原土地区,大致包括北方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40多个县,旱耕地面积5.78亿亩,约占全国总旱地面积的75%。沿黄8省区构成了中国旱作农业的最主要地区。1983年在陕西省延安召开的北方旱地农业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开发旱作农业的步伐。1990年国家已把渭北平原列为农业综合开发地区之一。另外晋南、豫西、甘肃陇东等地旱作区也已纳入地方的重点农业开发区。 旱作农业区地形复杂,气候条件差异很大,山地、高原、平原、丘陵、沟壑、盆地、沙漠、戈壁兼备,年降水量大部分在250毫米~550毫米之间。目前这一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比较落后,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很多,而土壤贫瘠,肥、水不足是其中两个关键因素。开发旱作农业,应在尽可能地利用水利工程,解决水源问题的同时,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农作物产量。有机旱作农业是一个具有综合治理功效的农业生产制度,应给予高度重视。利用生物有机质的循环作用,在耕作措施上注重农作物茬口衔接、合理轮作,采用秸秆还田,种植豆科作物和绿肥,施用粪肥并进行生物防治等,培肥地力,以肥调水,精耕细作,蓄水保墒,防治病虫害。实行有机旱作农业,经济上投资少,耗能低,能够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节约能源,有利于保持水土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所生产的食物品质也较好。但由于生物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效率比较低,单纯依靠有机农业措施不易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农业产量,因此,有机农业和无机农业的合理结合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有机旱作农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如生物固氮技术、生物遗传工程等等的发展,对于进一步发展旱作地区的农业产量具有重大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