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游太平山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游太平山

 


 石险天貌分,林交日容缺。
 阴涧落春荣,寒岩留夏雪。


 
 
 【译】
 
 突兀的石峰
 将浩渺的无垠的天空
 横切,
 幽深的林木
 使普照万物的阳光
 残缺。
 阴湿湿的山涧,
 有春天的花朵
 凋谢,
 寒森森的岩石,
 在炎炎的夏日,
 也残留着积雪。
 
 
 【评】
 太平山在今浙江绍兴县东南。此诗写太平山的险峻与一时之间而四时俱备的奇异风光,表现了对于崇高与奇异的审美客体的审美情趣。
 首两句“石险天貌分,林交日容缺”是写太平山之高峻,似乎已将青天刺破,使太阳残缺;后两句“阴涧落春荣,寒岩留夏雪”是捕捉其风光的奇异之处:阴涧中有春天的花朵凋谢,寒岩中留有夏日的积雪,这样,一时之间而四时俱备。令人想起中国人所独有的将不同时间的景物置于同一空间的画面。

《游太平山》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游太平山》

游太平山

石险天貌分,林交日容缺。

阴涧落春荣,寒岩留夏雪。

这是一篇游记诗。太平山在浙江绍兴县东南,南朝时属会稽郡。会稽在当时是全国著名的风景胜地,山水之美,冠子天下,是世族名士争相游赏之地。孔晔《会稽记》云: “会稽境特多名山水,峰崿隆峻,吐纳云雾,松栝枫柏,擢干竦条,潭壑镜彻,清流泻注。王子敬见之曰: ‘山水之美,使人应接不暇。’”孔稚珪这首诗,用奇警精炼的语言,刻画出太平山的幽冷险峻的景致。

首句通过写石,刻画出太平山的山高石险。诗人在太平山中游览时,处身于峰峦之间,但见奇峰插天,巨石林立,转身移步之际,目光都被遮挡。极目远处天空,好象天空的形貌也被奇峰巨石所割裂。这种描写非常符合处身山中的实情,紧扣题中“游”字。如果是从远处望山,所看到的山形是完整的,对天空的感觉就不会是这个样子。太平山素以山石高峻出名,孙绰《太平山铭》亦云: “㟴峨太平,峻逾华霍。秀岭樊缊,奇峰挺崿。上午翠霞,下笼丹壑。”可见这是太平山最主要的地形特征。首句起势突兀,抓住了太平山的主要特征,使人顿感其山势险峻非常,与众不同。

次句写林。通过诗人游览山林时的感受,写出了太平山的风姿幽秀,非徒山高石险而已。太平山上树木茂盛, “松栝枫柏, 擢干竦条”,纵横交错,遮天蔽日。诗人漫步林下,但见道道金光从枝叶隙缝中间洒落下来,显得光影参差,却不能窥日全景。这也是诗人在山林中所看到的实景。江南气候温暖,雨水充足,与北方相比,江南山上植物生长旺盛,树林茂密,是其共同的特征。

游完山林,诗人继续乘兴寻幽探胜,穷涧涉险,突出描绘太平山的阴森寒冷。由于山涧幽深,水冷气寒,春天的花也难在此处应时开放,偶尔能开放的花,也会很快凋谢;从涧底仰望山崖,不仅高危险峻,更由于在山的背阴处,日晒不到,山崖上到夏天还留有积雪。通过两种反常的现象,又刻画出太平山与江南其他山的不同之处。涧落春荣,崖留夏雪,在江南诸山是极为罕见的,也是诗人游览太平山时最深刻的印象。唐祖咏《望终南残雪》一诗意境与此二句颇相似:“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雪,城中增暮寒。”都是通过残雪突出山中奇寒的。

作为游记诗,这首诗对于太平山景致的描写是随着诗人的游踪逐步展开的,具有游记诗的典型特征。诗中先写诗人游览太平山的山石峰峦,体会到太平山的山之高、石之险;继而穿越山林,看到太平山的奇丽俊秀而富于生气的一面;最后至涧底,仰观俯视,用带有夸张性的诗笔,描绘出太平山的阴冷奇寒。至此,诗人通过对太平山的石、林、涧、崖几个不同方面的着力刻画,展现出太平山的完整面貌和独特景致。

诗人在描绘太平山景致时,尽力做到穷形极象,景奇语新,是这首诗的另一特色。全诗四句都是写景,基本上再现了太平山的真实景致。太平山在其家山阴(今浙江绍兴)城南78里,是稚珪常去游览之处,山中景致是他所熟悉的,因此描景能做到形似逼真。在语言上也能不袭前人,自我创新,准确地描绘出太平山的景致特点。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6: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