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渭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渭阳 渭阳据《三国志·魏书·李傕郭汜传》记载,李傕郭汜在弘农之曹阳追及天子,杨奉急召故白波帅韩暹等合兵与傕、汜大战。渭阳当为“曹阳”之误。曹阳,俗名七里涧,在今河南陕县东南七里,以在曹水之阳得名。汉属弘农郡。 ☚ 白波 大阳 ☛ 渭阳 渭阳《诗经·秦风》篇名。《毛诗序》云:“《渭阳》,康公念母也。康公之母,晋献公之女。文公遭丽姬之难未返,而秦姬卒。穆公纳文公。康公时为太子,赠送文公于渭之阳,念母之不见也,我见舅氏如母存焉。及其即位,思而作是诗也。”诗为秦康公见舅思母,送别舅氏而作。诸家无异说。但康公即位,在晋文公重耳死后八年,故今文三家诗遗说认为,诗当作于康公为太子送重耳返国之时,而非即位之后(参见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诗两章,章四句,全用赋体。首章叙生离之情,次章见舅忆母,抒思母之痛。后世以“渭阳”一词用作甥舅情谊的典故。如杜甫《奉送二十三舅录事之摄郴州》诗:“气春江上别,泪血渭阳情。” ☚ 晨风 权舆 ☛ 《渭阳》曰至渭阳。送到渭水北边涯。 何以赠之②? 用啥礼物送给他? 路车乘黄。一辆路车四黄马。 我送舅氏,我送舅舅回舅家, 悠悠我思。忧思悠悠想起妈。 何以赠之? 用啥礼物送给他? 琼瑰玉佩③。宝石佩玉一大挂。 (采用程俊英译诗) [注释] ①我:秦康公,名䓨。作此诗时,康公尚为太子。 舅氏:舅父。指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②何以:以何。用什么。③琼瑰:略次于玉的美石。《毛诗正义》:“琼者,石之美名,非玉名也。瑰是美石之名也。以佩玉之制,唯天子用纯,诸侯以下则玉石杂用。此赠晋侯,故知琼瑰是美石次玉。” [赏析] 《诗序》:“《渭阳》,康公念母也。康公之母者,献公之女。文公遭骊姬之难未返,而秦姬卒。穆公纳文公。康公时为太子,赠送文公于渭之阳,念母之不见也。我见舅氏如母存焉。”此述诗之本事,与诗意合,后代学者多以此说为是。陈子展先生考定《渭阳》一诗作于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或十七年(《诗经直解》卷十一),可供参考。 《渭阳》一诗,以写送行为主,表现了作者(秦康公)与舅氏(晋文公)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见舅思母”(胡承珙语),也寄托了对亡母的深刻怀念之情。篇幅虽短,但所寓情深意诚,读来至为感人。 全诗两章,每章四句。“我送舅氏,曰至渭阳。”开头两句,即简单而明了地交代了送别双方的关系以及送行的途径、地点。虽为普通的叙事之句,然颇寓言外之意。《郑笺》:“渭,水名也。秦是时都雍(按:雍,邑名,在今陕西省风翔县南)。至渭阳者,盖东行送舅氏于咸阳之地 ”送了一程又一程,直到远方的渭水之滨。虽未明言,但甥舅二人不忍别离之情,已被深刻地传达了出来。关于“渭阳”,有的注释者坐实为咸阳,而由雍都至咸阳,有二三百里之距离,似与送别实际情况不符合。陈奂《诗毛氏传疏》指出:“水北曰阳渭阳,在渭水之北,送舅氏至渭阳,不渡渭也。”盖以指雍都东南处的渭水之滨为是。舅氏要回到晋国去,路远迢迢,赠送什么礼物以表心意呢? 诗人首先想到了“路车乘黄”。路车,诸侯所乘之车。乘黄,四匹黄马。赠送这四匹高大健壮的马所驾之车,不仅可以加快舅氏回国的速度,而且对舅氏将就国君之位含有祝福之意。 第二章的一、三句和第一章的一、三句相同,但这并不使人感到重复,相反,通过反复咏唱,还深化了对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刻画。上一章,写的是生离之情。这一章,则由与舅氏的生离,写到与母亲的死别,其感情的沉痛又加深了一层。诗人(秦康公)之母秦姬,生前曾盼望其弟重耳(晋文公)能及早返晋,但这一愿望始终未得实现。现在,舅氏虽然能重返晋国了,但母亲已亡故,故诗人抚今思昔,不禁悲从中来。“悠悠我思”一语,有巨大的容量。它包孕了诗人的多少感慨,表达了诗人对亡母的无限思念之情。孔颖达说:“‘悠悠我思’,念母也。因送舅氏而念母,为念母而作诗。”(《毛诗正义》)正道出了本诗产生的因由。“何以赠之”,当诗人的思路从回忆中转出来时,再一次想到要赠送远行的舅氏以礼品。这一次,不再是高车壮马,而是“琼瑰玉佩”了。《诗经》中往往以玉之洁白无瑕比美人之品德,这里赠之以“琼瑰玉佩”,除了留作纪念外,也不无以此赞美舅氏品德高尚的深层含意。 与《诗经》中描写离别之情的另一名篇《邶风·燕燕》相比,本诗也具有自己的特色。首先《燕燕》写情人男女的别离,故缠绵而悱恻。《渭阳》写至亲甥舅的别离,也是情深意长。两诗显然都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但被描写的对象是不同的。其次,《燕燕》多用兴句,且兴中有比,而《渭阳》则全用赋体,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又是有差异的。但在铺写离别、送行情景,抒发卿我、甥舅情思方面,两诗又异曲同工,各臻其妙,从而使它们都成了《诗经》中的名篇 。至于本诗,对后世的深远影响,除了曾给后世送别诗作者以启迪外,还表现在对文学语言的丰富方面。由于诗中所写“渭阳”情事至为感人,所以“渭阳” 一词,后渐衍变成为表示甥舅情谊的典故。我们在《后汉书·马援传》、杜甫《奉送二十三舅录事之摄郴州》等诗文中,都能见到它的运用。 渭阳我送舅氏, 曰至渭阳。 何以赠之? 路车乘黄。 我送舅氏, 悠悠我思。 何以赠之? 琼瑰玉佩。 舅舅就要离开秦国,回归晋国去了,我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渭水北边。用什么礼物来表达深情厚意呢?一辆诸侯国君坐的辂车和四匹黄色的马,让舅舅坐上它。 舅舅就要离开秦国,回归晋国去了,我送了一程又一程,怀念舅舅我忧思无尽。用什么礼物来表达深情厚意呢?一块镶嵌着宝石的玉佩,让舅舅戴上它。 《毛序》说:“《渭阳》,康公念母也。康公之母,晋献公之女也。文公遭丽姬之难,未反而秦姬卒,穆公纳文公。康公时为太子,赠送文公于渭之阳,念母之不见也,我见舅氏,如母存焉。及其即位,思而作是诗也。”对康公送舅氏重耳(即文公) 之事,历来无异议,只是对所谓“及其即位,思而作是诗”,历来受到非难。 诗句虽只两章八句,形式短小,但却情深意切,真挚动人。 第一章开头两句直叙送别之事,“我送舅氏,曰至渭阳。”渭阳,渭水之阳,即渭水的北边,也就是咸阳一带,当时秦都雍。从雍东至咸阳,有一段漫长的路程。康公送母舅重耳时,真是所谓送君千里,送了一程一程又一程,送者难舍,去者难分。这相送的漫长路程,正是甥舅之间深厚感情的象征。诗句不多,而且自然单纯,但是在简单朴素的语言后面,蕴藏着的是真挚而淳厚的感情。后二句“何以赠之,路车乘黄。”在临分手以前,他赠送给舅舅一辆四匹黄马驾着的诸侯国君的乘车。据史书记载,重耳回国,是秦国派兵武装护送的; 晋国国内还有另一国君在位,晋国国内尽管有一派欢迎他归国的政治力量,但同时还有一股以吕、郤族为代表的强大的反对势力。送他这样的车马,应该说寄寓了他深厚的希望,既希望他一路平安,顺利归国;又希望归国后能够做好晋国的国君。而这种希望则正是他对母舅深情厚意的表现。 第二章开头两句,“我送舅氏,悠悠我思。”是直接抒发他对母舅难舍难分的悠长的思念之情。这种思念之情,是多方面的,是极其复杂的。康公之母穆姬 (即 《序》中所说的秦姬)原系晋献公夫人齐姜所生,在她出嫁秦国之后,晋国多乱,其同母弟太子申生被谗而死,重耳、夷吾逃亡国外。尽管秦国曾送夷吾回国为君,但却秦晋交恶,晋国并未安宁。这可以说是康公母亲生前所难以忘怀的事情。现在送重耳回国为君,这也许是他母亲生前的遗愿吧! 遗憾的是,她生前未能见到这一天,也未能最后见到重耳一面。康公在此时此刻,因母亲而及母舅,感情上怎忍分别?因母舅而及母亲,悲痛又怎么能忍受?一句“悠悠我思”,包含着千丝万缕的感情。姚际恒说: “ ‘悠悠我思’句,情意悱恻动人,往复寻味,非惟思母,兼有诸舅存亡之感。”(《诗经通论》) 方玉润也说: “盖‘悠悠我思’句,情真意挚,往复读之,悱恻动人,故知其有无限情怀也。”(《诗经原始》)他们的评论是十分中肯的。最后两句,“何以赠之,琼瑰玉佩”是他留给母舅重耳的永久的纪念,他希望它永远伴随母舅,如石和玉那样硬、那样坚。赠物虽小,但象征之义却深。 本诗是一首送别诗,它和《邶风·燕燕》可以并肩媲美,堪称后世送别诗之祖。 渭阳
【注释】 ①曰:语首助词。渭阳:渭水北边。②路车:诸侯所乘之车。乘(sheng胜)黄:驾车的四马皆黄。③琼瑰:次于玉的美石。玉佩:即佩玉。 【译文】 我送舅父回乡,一直送到渭水之阳。拿什么礼品赠送他?路车一辆四马皆黄。我送舅父回乡,内心无限惆怅。拿什么礼品赠送他?琼瑰佩玉一齐献上。 【集评】 《毛诗序》:“《渭阳》,康公念母也。康公之母,晋献公之女。文公遭骊姬之难,未返而秦姬卒。穆公纳文公。康公时为太子,赠送文公于渭之阳,念母之不见也。我见舅氏,如母存焉。及其即位,思而作是诗也。”(《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六) 宋·朱熹:“舅氏,秦康公之舅,晋公子重耳也。出亡在外,穆公召而纳之。时康公为太子,送之渭阳而作此诗。《序》以为时康公之母穆姬已卒,故康公送其舅而念母之不见也。或曰,穆姬之卒不可考,此但别其舅而怀思耳。”(《诗集传》卷六) 清·姚际恒:“秦康公为太子,送母舅晋重耳归国之诗。《小序》谓‘念母’,以‘悠悠我思’句也。未知果然否?《大序》谓‘即位后思而作’尤迂。‘悠悠我思’句,情意悱恻动人。往复寻味,非惟思母,兼有诸舅存亡之感。”(《诗经通论》) 清·牛运震:“平平寥寥,动人骨肉之感。全不说出,却自感慨深长。……诗有贵介英雄气。”(《诗志》) 清·方玉润:“康公送别舅氏重耳归晋也。诗格老当,情致缠绵,为后世送别之祖。令人想起携手河梁时也。”(《诗经原始》卷七) 近·陈延杰:“《集传》云:‘穆姬之卒不可考,此但别其舅而怀思也。’朱子说诗,简洁明快,无扬滞之病者,此类是也。余尝读是诗,情意勤拳不已,自可动人,慨然想见携手渭阳之状,盖离思苍然矣。《序》又以为康公即位后追作者,亦谬。殊不知此诗是写当时情景者。”(《诗序解》) 今·陈子展:“《渭阳》,秦康公见舅思母,送别舅氏之诗。”(《诗经直解》卷十一,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总案】 本诗是秦康公做太子时送别舅父重耳所作,抒发了与舅父的依依惜别之情,也有念母之思。全诗二章,寥寥八句,但意绪微婉,情致缠绵,在《诗经》为数甚少的送别诗中弥足珍贵,可与《邶风·燕燕》媲美。 渭阳我鹜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 东晋画家顾恺之擅长画人物。他在画人物时特别注意画眼睛,曾曰:“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中国古典诗歌中,有些词句特别重要,有了它,全篇神采飞动,这种词句,古人称之为“诗眼”。好比顾恺之所画人的眼睛能呈现出人物的神情一样,诗眼也能传出一首诗的精神和风韵。《诗经·渭阳》中就有这种情况。 《渭阳》一诗,旧传为秦穆公的儿子康公送晋文公重耳回国时所作。《诗序》曰:“渭阳,康公念母也。康公之母,晋献公之女,文公遭丽姬之难,未反,而秦姬卒。穆公纳文公。康公时为太子,赠送文公于渭之阳。”未知确否。 全诗两章,每章四句。第一章首言康公远送舅氏至渭阳。渭阳,渭水的北面。时秦都雍康公驾车远送舅氏至渭水边。三四两句,写康公向舅氏赠送礼物。路车,古代诸候乘的车子,乘黄,四匹黄马,文公时为晋献公之子,故康公按诸侯身分赠送礼物。第二章仍写康公远送舅氏,并赠送琼瑰玉佩等宝物,和第一章无甚区别。然而,却加上了“悠悠我思”一句。这一句堪为全诗诗眼。因为,诗篇一二两段,除此句外,都是讲的送别之地,送别之赠,属于纯粹的叙事,而送者与被送者之间的心理、感情,基本上没有触及,整个显得单调,沉闷。加上这一句,就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文公和康公携手渭阳,樽酒相别的那种依依不舍,忧思悠悠的惜别之情。情景交融,诗意盎然。故方玉润赞道:“悠悠我思句,情真意挚,悱恻动人,故知其有无限情怀也。”“诗格老当,情致缠绵,为后世送别之祖,令人想见携手河梁时也。”(《诗经原始》) 这确为有识之见。 渭阳 渭阳〔原文〕 ☚ 无衣 权舆 ☛ 渭阳 渭阳渭水之北的咸阳。《秦风·渭阳》一章:“我送舅氏,曰至渭阳。”郑《笺》:“渭,水名也。秦是时都雍,至渭阳者,盖东行送舅氏于咸阳之地。” ☚ 渭 寒泉 ☛ 渭阳代称舅氏。宋孙光宪《北梦琐言·毕舅知兮》: “唐毕相减,家本寒微,其渭阳为太湖伍伯。” 渭阳〈隐〉宋代市语指舅。见《绮谈市语·亲属门》。语本《诗·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曰至渭阳。” 渭阳《诗经·秦凤》篇名。意为渭水之阳 (北)。《诗经·渭阳》:“我送舅氏,日至渭阳。”宋朱熹《诗集传》:“舅氏,秦康公之舅,晋公了重耳也。出亡在外,穆公召而纳之。时康公为太子,送之渭阳而作此诗。”后因以渭阳表示甥舅。《后汉书·马援传》附马防:“诏曰:‘舅氏一门,俱就国封。 其令许侯思𠎝田庐, 有司勿复请, 以慰朕渭阳之情。”许侯,马防之弟光。防、光为太后弟,于章帝为甥舅。《全唐诗》二三三杜甫《奉送二十三舅录事之摄郴州》:“气春江上别,泪血渭阳情。”也作为舅氏的代称。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四《毕舅知分》:“唐毕相諴,家本寒微,其渭阳为太湖县伍伯。” 渭阳wèi yáng宋代市语谓舅父。《绮谈市语·亲属门》:“舅: 渭阳。”语本《诗·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曰至渭阳。”其典,据《诗集传》载:“舅氏,秦康公之舅,晋公子垂耳也。出亡在外,穆公召而纳之。时康公为太子,送之渭阳而作此诗。”故称。 舅父【同义】总目录 渭阳舅父哲舅 渭阳 渭阳舅父的代称。唐·李匡乂×《资暇集·渭阳》:“征舅氏事,必用渭阳,前辈名公,往往亦然。” ☚ 哲舅 妗妗 ☛ 渭阳wèi yáng渭水之北(1)。《范雎说秦王》:而钓于渭阳之滨耳。——在渭水北岸的水边钓鱼。 渭阳《诗经》的篇名。《诗经·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曰至~。”后以“渭阳”表示甥舅之谊。杜甫《奉送卿二翁统节度镇军还江陵》:“寒空巫峡曙,落日~情。”又代称舅父。《北梦琐言》卷四:“家本寒微,其~为太湖县伍伯。”(伍伯:伍长。) 称妻方亲属 称妻方亲属夫称妻父母:岳 公姥 ☚ 家族中的人 亲族 ☛ 渭阳 渭阳weiyɑnɡ周代地名,在咸阳渭河北岸。《诗经·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言春秋时秦康公送其舅父重耳(晋文公),由雍(今凤翔)起身,至咸阳渭河岸边话别的思念和感怀。《诗集传》说:“至渭阳者,盖东行送之于咸阳之地也。” ☚ 渭水驿 渭阳东路社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