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桥
战国时跨渭水所建之桥。远在公元前11世纪周文武聚亲时,即“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为此地临时性浮桥(舟桥)。固定的多跨梁柱桥的建造,则始至秦昭王 (前306~前251年) 时期。《史记》 记载:“ (宋) 昌至渭桥”。《三辅故事》说: “咸阳宫在渭北,兴乐宫在渭南,秦昭王通两宫之间,作渭桥,长三百八十步”。秦建渭桥的最初目的虽然是为了连结渭水南北二宫,但桥接路通后,也大大方便了内史地区东西车马大道的畅通,且为汉唐的中渭桥奠定了基础。渭桥原是木柱木梁桥,使用时间有限。到了秦始皇时,又重建。渭桥的规模,文献记载略有出入。宋代宋敏求在《长安志》中记为“十六丈,南北三百八十步,洞 (孔)六十八,柱七百五,梁二百二”;“南北有堤,激立石柱”。即桥的南北两端靠近堤岸处为石柱,而河中仍为木柱。秦亡后,此桥仍然存在。《水经·渭水注》说:“柱南京兆主之(汉代长安设京兆尹);柱北冯翊主之(汉代于高陵设“左辅都尉”、“左冯翊”),有令丞各领徒一千五百人”,护卫桥梁。又“置都水令以掌之”。西汉改称“横门桥”。东汉末年、横桥被董卓焚烧。三国时魏武帝(又说文帝)又造此桥,桥的宽度缩小为三丈六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