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渭北旱原生产建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渭北旱原生产建设渭北旱原南连关中平原,北接陕北丘陵沟壑区。范围涉及延安、铜川、渭南、咸阳、宝鸡5个地、市的25个县、区的一部或全部。1990年总人口661.5万,其中农业人口566.9万,分别占全省的20.2%和21.3%,耕地1455万亩,占全省的27.5%。耕地中,旱地和山坡地占3/4,属于旱作农业区。这里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年降水量550~720毫米,为全国太阳辐射丰富与温差较大的地区之一,但由于土地瘠薄,耕作粗放,粮食亩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981年,省上决定开发渭北第二粮仓,把这里建成全省粮食基地和多种经营基地。从1984年起,省上每年投入600万元,作为渭北建设专项资金。从1989年起,每年又拿出700万元,连续3年用于东雷一期抽黄工程田间配套,推广旱作农业技术。1989年12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把渭北旱原列为全国重点开发区,从1990年起到1992年,国家每年投资2000万元,加上与省内一比一的配套,在这个地区的14个县、80个乡镇、150万亩耕地上进行开发。1981年以后,省上在渭北旱原农业开发建设上主要做了四方面的工作:第一,确定开发方向,走“增施化肥,氮磷配合,培肥地力,以肥调水,促进增产”的路子。第二,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生产领域。果、烟、油已形成骨干项目和拳头产品。畜牧业发展较快。以建材、采掘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乡村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小煤窑的产煤量,占全省小煤窑总产量的80%;小水泥的产量,占全省的60%。第三,大力进行农田基本建设。第四,组织科技人员参与开发。1981年以来,省级农业系统组织科研教学单位的200多名科技干部在渭北建立了10个综合性科学实验示范基地,共创造出60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引进推广100项新技术,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达到80%,另外还培训乡土技术人员15万人次。经过10年开发,渭北旱原发生了显著变化,1990年粮食总产25.7亿公斤,比1980年增长77.7%;亩产182公斤,提高一倍多,高出全省平均亩产173公斤的水平。初步建成了果、烟、油商品基地。苹果面积达到120万亩,年产14万吨以上,成为省上苹果外贸内销的主要生产基地。烤烟76万亩,总产9.4万吨,占全省76.2%。油料88.5万亩,总产7.1万吨。富平的奶山羊、蒲城的秦川牛、彬县的肉兔也成为拳头产品。乡镇企业总收入29.7亿元,比1980年增长14.3倍。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均纯收入409.45元,比1980年增长7倍。水土流失得到治理,生态环境开始向良性转化。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