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词的寄托
有无寄托,是温庭筠词研究中多有分歧的问题,历来存在两派意见,一派主有,一派主无。主有说首倡于清代常州词派的代表人物张惠言,复经陈廷焯、周济等人相继发挥,直至近现代仍得到如吴梅等词学大师的支持;主无说亦起于清代,历晚清直至近现代则渐呈强化之势。主有说仅以温词作臆断,固难以服人,而主无说则多以人品论词品,亦属武断,故长期各持一端,争论不下。近年来有海外华裔学者亦加入讨论,从美学与道德、创作与欣赏、作者与读者之多种视角进行探讨,认为以作者论,温词实无寄托;以读者论,可作寄托之联想,但不可指实为作者之本意。此论似乎比主有主无二派说稍为公允,但实际上仍是主无说,且仍是以人品道德作依据。亦有人对温之人品形象进行重新评价,从而动摇了以人品作主要依据的无寄托说,并进而从文学的特性、中国古代诗词的创作实践与批评传统,以及文学欣赏的特征,特别是温词艺术本身,较合理地解答了温词有无寄托的问题,以为部分温词有寄托,而温词的艺术特征以及其他因素又极易使人生寄托之想,这是文学接受过程中所常有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