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温毒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温毒

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卷二。
❶指春温发癍的病证。《医学入门》卷三:“伤寒阳症发癍,谓之阳毒,春温发斑,谓之温毒。”
❷感受温邪热毒疾患的总称。《温病条辨·上焦篇》:“温毒者,诸温夹毒,秽浊太甚也。”一般发生于冬春两季。主要表现为突然寒战高热,头痛恶心,骨节酸痛,烦躁口渴,舌苔黄,脉洪数。继即出现头面红肿,或颐肿,或咽喉肿痛白腐,或身发癍疹等。治以清热解毒为主,方如加减普济消毒饮、升麻葛根汤、三黄石膏汤、黄连解毒汤等。如热入营血,则宜凉营解毒,如用清瘟败毒散加减。参见大头瘟、烂喉痧等条。本病可见于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头面丹毒、猩红热、癍疹伤寒等疾患。

温毒

病名。出自《肘后方》。指感受疫疠时邪所致的急性传染性热病。以高热,头面口咽肿痛、出血斑疹等为其特点。如大头瘟、烂喉痧等。

温毒

病名。指感受温热毒邪而引起的一类具有独特表现的急性热病。一般发生于冬春两季。其除了具有一般急性热病的临床见症外,还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或发斑疹等特征。包括大头瘟、烂喉痧、痄腮等多种疾病在内。《温病条辨·上焦篇》:“温毒者,诸温挟毒,秽浊太甚也。”

温毒wēn dú

《本草纲目》主治第3卷伤寒热病(地黄)(4)。病证名。见《肘后备急方》卷2。
❶指春温发斑的病证。《医学入门》卷3:“伤寒阳症发斑,谓之阳毒,春温发斑,谓之温毒。”
❷感受温邪热毒疾患的总称。《温病条辨·上焦篇》:“温毒者,诸温挟毒,秽浊太甚也。”一般发生于冬春两季。主要表现为突然寒战高热,头痛恶心,骨节酸痛,烦躁口渴,舌苔黄,脉洪数。继而出现头面红肿,或颐肿,或咽喉肿痛白腐,或身发斑疹等。治以清热解毒为主,方如加减普济消毒饮、升麻葛根汤、三黄石膏汤、黄连解毒汤等。如热入营血,则宜凉营解毒,如用清瘟败毒散加减。本病可见于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头面丹毒、猩红热、斑疹伤寒等疾患。

温毒wēndú

病名。出《肘后方》卷二。一名热毒、时毒。是感受温邪热毒而引起的急性热病的统称, 多发于冬春季节。症见突然寒战高热, 头痛恶心, 烦躁口渴, 苔黄, 舌红绛, 脉洪数, 继而出现头面红肿, 或颐肿, 或咽喉肿痛白腐, 或身发斑疹等。本病可见于流行性腮腺炎、头面丹毒、猩红热、斑疹伤寒等。治以清热解毒为主。方用加减普济消毒饮( 《重订广温热论》: 连翘、薄荷、炒牛蒡、马勃、荆芥穗、白僵蚕、大青叶、玄参、银花、桔梗、生甘草、芦根)、三黄石膏汤、黄连解毒汤等。如热入营血,以凉营解毒为主。

温毒

温毒

温毒是指感受温热毒邪所致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其临床表现,以伴见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破糜烂为特征。多有传染性,或可引起流行,故亦有将其归入瘟疫类的。如《医门捧喝·温暑提纲》:“方书又有瘟毒之名,亦即瘟疠之意,曰疠曰毒,不过状其邪之凶暴,即瘟疫一类。”
病名考证
温毒名见《伤寒例》。《注解伤寒论·伤寒例》:“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更遇温热,变为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诸病源候论》又称“热毒”,并视其为疫疠病。如《诸病源候论·疫疠诸病候》:“热毒盛,则生疱疮。”《景岳全书》认为病即“时毒”。如《景岳全书·瘟疫》:“大头瘟者,以天行时毒客于三阳之经,……外科有时毒证,亦即此也。”但直至清代起,始将温毒列为独立病种。如《温病条辨·上焦篇》:“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总之,温毒、热毒、时毒,同病异名。这是对其病变性质及发病特点的概括。正如《重订广温热论·温热总论》所说:“病名温毒,一名热毒,通称时毒。”
病因病机
《景岳全书·瘟疫》认为是由瘟疫热毒所致,如说:“若瘟疫热毒上浮,头面俱肿,目不能开,口干舌燥,咽喉不利。”《伤寒温热条辨·阳毒阴毒》认为是由“杂气”中人之“阳分”和“阴分”,“杂气者,兵凶旱潦,疵疠烟瘴,一切恶秽不正之气也。此气适中人之阳分,则为阳毒;适中人之阴分,则为阴毒。” 即大头瘟,虾蟆瘟等疾患之类。《温病条辨》认为是由“诸温夹毒,秽浊太甚。”并与体质因素有关。如《温病条辨·上焦篇》:“温毒者,诸温夹毒,秽浊太甚也。”又云:“温毒者,秽浊也。凡地气之秽,未有不因少阳之气而自能上升者,春夏地气发泄,故多有是证;秋冬地气间有不藏之时,亦或有是证;人身少阴素虚,不能上济少阳,少阳升腾莫制,亦多成是证;小儿纯阳多火,阴未充长,亦多有是症。”《时病论》则认为是由“伏毒自内而出”和“误用辛温之剂”,并与时令季节有关。如《时病论》卷一:“温毒者,由于冬令过暖,人感乖戾之气,至春夏之交,更盛温热,伏毒自内而出,表里俱热。又有风温、温病、冬温,误用辛温之剂,以火济火,亦能成是病也。”由此可见,感受冬春温热毒邪是引起温毒的主要外在原因,人身少阴素虚和小儿纯阳火多则是内在体质条件,均可造成热盛结毒,发出局部,殃及全身,为病最重。而所谓毒者,即是温热化火之意。正如《时病论》卷一所说:“温热成毒,毒即火邪也。”
辨证施治
温毒为病,临床必有局部红肿热痛等共同见症。《温病条辨·上焦》篇:“温毒,咽喉肿痛,耳前后肿,颊肿,面正赤,或喉不痛,但外肿,甚则耳聋。”但依其不同的临床证候,又可分为不同的病变类别。如《时病论》卷一:“然有温毒而发斑、发疹、发颐、喉肿等证、不可不知。”一般以头面肿大伴发寒热为主证的,称“大头瘟”;腮部肿胀连及下颔为主证的,称“发颐”;咽喉肿痛,颈项肿胀为主证的,称“拈颈瘟”;咽喉肿痛、糜烂,伴有肌肤痧为主证的,称“烂喉痧”等,临床不难识别。现大头瘟、发颐、拈颈瘟、烂喉痧等有专条叙述,本条仅述温毒发疮和温毒发斑两种全身性温毒病变的辨证论治。
(1)温毒发疮:见《疫疹一得》。症见疮发头面,或四肢胸背,如毒之发扬者,则红肿硬痛;如毒之内伏者,则扁平不起。并见身热肢冷,口干咽痛,大渴思冰,头痛如劈,面红目赤,或面色青惨,烦躁如狂,谵语不眠,或昏愦如迷,或有腹痛不已,呕吐泄泻,脉洪大而数,或沉细而数。是为火热结毒,表里俱盛,毒聚发疮,流窜全身。《疫疹一得》云“温毒发疮,毒之聚者也。治宜大剂清瘟败毒,清热解毒。方用清瘟败毒饮加石膏、生地、川连、紫花地丁、金银花。上部加升麻;下部加川牛膝;胸部加枳壳、蒲公英;背部加威灵仙。毒疮出头,加皂角刺。本病局部,可用水仙膏及三黄二香散外敷;发疮局部则按外科阴证、阳证及肿疡、溃疡常规外治。
(2)温毒发斑:见《通俗伤寒论》。斑毒暴出之时,症见斑发形大如豆,色必紫黑,胸背腰腹俱稠。并见壮热烦躁,头面红肿,目赤唇焦,大渴引饮,咽喉肿痛,甚则起腐,口秽喷人,或吐血衄血,便秘溲赤,神昏谵语,或不语如尸,舌紫苔黄,或黄腻带灰,甚则焦紫起瓣,或见黑晕,脉浮沉俱盛。是为温热毒盛,抵于阳明,燔灼气血,发出肌肤。《疫疹一得》卷下:“温毒发斑,毒之散者也。”治宜大剂清热解毒,凉血化斑。方用化斑汤。或以开通壅闭,驱毒外出。方用紫草承气汤合拔萃犀角地黄汤加金汁、皂角刺。病势极重者,则用十全苦寒救补汤,生石膏加重四倍,一昼夜急灌,连投多剂。神昏谵语者,合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之属。
当斑毒内伏之际,可见烦闷呕逆,神识不清,耳聋足冷等证。温毒发斑,总由血热毒盛,皆属阳证发斑。临床每有斑疹并发者,甚至斑疮并发者,要及时辨证施治。

☚ 伏暑   秋燥 ☛

温毒wēn dú

warm-toxin; warm-poison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3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