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温庭筠《商山早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温庭筠《商山早行》

温庭筠《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亦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首诗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羁旅他乡的游子的共同感受,历来为人们所传颂。商山,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又名地肺山,亦名楚山。汉初“四皓”隐居之处。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环境,二句讲的是诗人自己,但也是对于一般旅客感情的概括。铎,大铃。征铎,催促出发的驿站铃声。三四句历来脍炙人口,写荒村野店中旅客被鸡鸣声唤起赶路,天空中残月还亮着,板桥上白霜未消,留下行人的足迹。两句十个字,用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十个名词,描绘出一幅图画,将题中的“早行”二字,表现得十分明晰。梅尧臣说它“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六一诗话》)。李东阳则赞它“不用一二闲字”,便写得“音韵铿锵”、“意象具足” (《怀麓堂诗话》)。五六句写刚上路的景色。写冬天时留在枝头的槲叶在春天新叶发生的时候落下,观察精准。写枳树开花,用一个“明”字,进一步点明“早行”。踏上旅途,诗人便想起了昨夜梦中思乡的情形。眼前“槲叶落山路”与梦中的“凫雁满回塘”,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充分的展现。这首诗气韵清澈,状物工细,感情深切,是作者诗词中比较优秀的篇章。


温庭筠《商山早行》原文|赏析|鉴赏|解读|意境 - 可可诗词网

温庭筠《商山早行》

温庭筠《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 (812-870) 本来是太原祁 (今山西省祁县)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些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出外宦游。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里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颇有江南风光的“故乡”; 晚上住在“茅店”里,也在做着“杜陵梦”。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晨起动征铎”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外面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店里面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虽然都没有明写,却已暗含其中。

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有固定家产以及交通困难、人情浅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好出门不如歹在家”之类的谚语,就是这样产生的。因此,“客行悲故乡”这句诗,也就能够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在赶路的时候还在“悲故乡”——为离开故乡而难过,那么夜间住在“茅店”里,不用说也是想家的。这一点,在尾联作了照应和补充。把首尾联系起来看,就不会象有些选注家那样乱加解释了。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 最好的诗,应该是“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当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时,他举出了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愁旅思,岂不见于言外乎?”①李东阳更分析了这两个佳句在艺术构思方面的特点。他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怀麓堂诗话》)。

所谓“音韵铿锵”,指的是音乐美; 所谓“意象具足”,指的是形象鲜明、内涵丰满。这两点,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不足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李东阳是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来的。这样,就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了。他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特别是动词 (这从薛雪等人的解释中可以看得出来)。他所谓“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与组合。这两句诗如果分解为最小的构成单位,那就是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当然,在根据这十种景物的有机联系组成的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 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在“鸡声”中,作了“声”的定语的“鸡”,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和“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旧社会的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宿”得早,耽误的时间就得用“早行”来补偿,所以一般都是“鸡鸣早看天”。看见天晴,就决然早行了。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诗人写的又是山区的“早行”,“茅店”也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把代表这些有特征性的景物的名词组成“鸡声茅店月”,就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

在旅途上,特别是在山区的旅途上,“板桥”是有特征性的景物; 对于“早行”者来说,“霜”和霜上的“人迹”也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 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这两句诗,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称得上“意象具足”。“音韵”呢,也的确很“铿锵”。李东阳的评论是相当中肯的。

纯用名词组成诗句,可以最大限度地收到“意象具足”的效果; 但难度也很大,不必“强排硬叠”。有人举出欧阳修《秋怀》 中的“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和《过张至秘校庄》中的“鸟声梅店雨,野色板桥春”,认为可与“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媲美②; 但认真说来,其中的“西”和“细”都是形容词。倒是陆游《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一联,更有代表性。

不少人着眼于“板桥霜”和“槲叶落”,认为“这诗写的是秋景”; 并说秋天“不当有‘枳花’,想是误用”。这其实是误解。不光是秋天才有“霜”,也不是任何树都在秋天“落叶”。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仍留枝上; 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温庭筠对此很熟悉。他在《送洛南李主簿》里,也是用“槲叶晓迷路,枳花春满庭”的诗句描写商洛地区的早春景色的。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这时候,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的主题。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杜陵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 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思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 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有人在解释末两句时说什么:“回想长安情境恍然如梦,而眼前则是‘凫雁满塘’,一片萧瑟景象。”显然没有搔着痒处。


温庭筠《商山早行》原文、鉴赏和解析 - 中学古诗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温庭筠《商山早行》

温庭筠《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 释

①商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

②动征铎:是说远行车马的铃铎响了。

③槲(hu):树名。

④枳(zhi):植物名,或称枳壳,春开白花。

⑤杜陵:秦为杜县,汉宣帝筑陵葬此,故称杜陵。在长安城南,这里指代长安。

⑥凫:野鸭。回塘:曲折的池塘。

·导读入境

这是一首写旅人思念故乡的诗。诗人曾离开过长安,出外宦游。当他去商山一带山区里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他的故乡。

清晨起床,旅店外面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新的一天又开始了,今天可以走出多远呢? 每走出一步离故乡就又远了一程,这割舍不了的故乡情啊!

昨夜投宿在这家茅庐小店。为了赶路,随着几声雄鸡的啼叫就起床了。察看天色,星月在天。离开小店,踏上小路,走上板桥。桥上的薄霜清晰地印着早行者的足迹,真可谓“莫道人行早,更有早行人”。

走在路上,一片寂静,地上飘落着枳树的枯叶。枳树的白花被残月照射在驿墙上,清晰可见。“几看星月在,犹带梦魂行”。(齐己《江行晓发》)一缕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昨夜梦中的情景又重现于脑际:早春季节,漫步在故乡曲折的池塘岸边,观赏着野鸭在水中戏嬉畅游,自得其乐。而我呢? 却离家日远,现在依然在山路上奔波呢!

·赏 析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当时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全诗紧扣“早行”这一主题,写得十分明快,音韵铿锵,形象清晰。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技巧。在古典诗歌中,写“早行”的很多,鸡鸣、晓月、晨霜,并不少见,一般写得比较分散,本诗则将“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殆尽。本诗首句就非常概括地表现“早行”:清晨起床,车马铎声响起,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活动已暗含其中。接着不加雕饰地写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种景物,就像以淡墨线条随意几笔便勾勒出了一幅山村清晨的鲜明图画。第三句侧重写题中的“早”,第四句侧重写“行”,但合起来写出了旅途的艰苦劳顿。难怪古人评说:“早行名句,尽此一联”,实不为过。五六句仍紧扣“早行”来写。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一个“明”字,用得十分传神。尾联两句是由于旅途早行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杜陵情景。眼中见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使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水乳交融。把早行者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更加深切感人。

·思考题

请将本诗与刘子犟的《早行》诗加以比较。

附:早行



村鸡已报晨,晓月渐无色。

行人马上走,残灯照空驿。


古代诗歌之温庭筠《商山早行》全译、翻译和译文 - 可可诗词网

温庭筠《商山早行》

温庭筠《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3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4。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5。

【注释】

1.商山: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汉初“商山四皓”即隐居于此山。

2.征:远行。铎(duo):铃铛。这里指系在马脖子上的响铃。动征铎,谓车马行动,摇响铃声。悲故乡:即思故乡。语本于《汉书·高祖本纪》:“游子悲故乡。”

3.茅店:茅草屋作客的旅店,指村野客店。此二句写村店鸡鸣唤起行客,披着月光,踏着寒霜赶路。

4.槲(音hu):槲树,落叶乔木。槲叶冬天残留枝上,春天新发芽时脱落。枳(音zhi):落叶灌木,春天开白花。明:此处用作动词,照映。驿墙:指客店的墙。明驿墙,是说月光将枳花影映在客店墙上。

5.杜陵:在今陕西长安县城东南,秦代为杜县,汉宣帝葬于此,故称杜陵。这里以“杜陵”指长安。凫(音fu):一种水鸟,俗名野鸭。回塘:堤岸曲折的湖塘。

今译

黎明即起,车马摇动铃儿轻响,

游子踏上征途,不由思念故乡。

鸡鸣声呼唤着月光下的村野客店,

行人足迹留在板桥上的清霜。

经冬的槲树叶铺落在山路上,

白色的枳子花使店墙明光。

旅途中不由得想起昨夜回长安的梦况,

许多野鸭大雁在堤岸曲折的湖塘。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1:2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