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温度测定仪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温度测定仪器wendu ceding yiqithermometric instruments利用物体的体积、几何形状或电学特性随温度变化的原理测定温度的仪器。气象上常用的测温仪器按用途可分为普通温度表, 干湿球温度表, 地面温度表、曲管地温表、最高温度表, 最低温度表和各种温度自记仪器及电测温度计等。按其测定原理可分为玻璃液体温度表、变形温度计、电阻温度表、半导体温度表、热电偶温度表、红外测温仪等 (见温度观测)。 南怀仁传入的气温计,制于1670年左右(据《古今图书集成》) 温标 常用的温标有三种: 德国的G. D.华伦海特把水结冰的温度定为32度, 水沸点定为212度, 把32度到212度的间隔平分为180等分, 这就是华氏温标, 以“F”表示。瑞典的A. 摄尔修斯把水结冰的温度定为100度, 水沸点定为0度, 从0度到100度间分为100个等分, 以后法国J.P.克里斯廷把冰点沸度倒过来, 这就是摄氏温标,用“C”表示。英国的L.开尔文以-273℃为零度(称绝对零度),融冰温度为273度,每一度的分度与摄氏度相同, 这就是开氏温标或绝对温标, 以“K”表示。三种温标的换算关系如下: 性质 测温仪器主要有三个特性:滞后现象,敏感性和准确性,分别用滞后系数(lag coefficient)、灵敏度(sensitivity)和准确度(accuracy)来表示。 滞后系数 表征测温仪器滞后现象的物理量,其数值为当介质温度不变时,温度表的示值与介质温度之间的差值降至原差值的1/e (e为自然对数的底)时所需要的时间,单位是秒。测温仪器与被测介质间的热量交换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达到,这就是测温仪器的滞后现象或称热惯性、热滞现象。 测温元件和被测介质之间在单位时间内所交换的热量与两者的温差成正比。因此温度表的感温速度可用下式表示: 由温度表滞后所引起的示值与实际温度之间的差值称为滞差。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测温的要求和被测介质的性质,选择适宜滞后系数的温度表。一般测定气温的温度表要求滞后系数为100~200秒。 灵敏度 表征温度表对温度变化量反应的敏感程度的物理量,其数值为:当温度改变1℃时,玻璃液体温度表内液柱长度的变化量,也就是单位刻度的长度。灵敏度高的表刻度、读数越精确,或说精确度、分辨率越高。 设0℃时表内液体(水银或酒精等)的体积为V0,当温度改变△t℃时,管中液柱长度变化(伸长或缩短)为△L,温度表的灵敏度为: 电阻温度表的灵敏度可用温度改变1℃的电阻值的变化表示。用电表指示的测温仪器的灵敏度可以用温度改变1℃时电表指针偏转角度或者弧度大小表示。 准确度 表征仪器测值对真实数值接近程度的物理量。测值与真值之差,即为误差。实际工作中常用误差值的大小来衡量准确度,误差越小,准确度越高。确定温度仪器的误差方法(即温度检定方法)是将温度表放入恒温槽内,用一支标准温度表指示槽内的温度值,温度表的指示值与标准温度表示值之差的多次平均就作为温度表的误差,即表示温度表的准确度。因此,仪器的准确度实际上与检定条件(检定设备、标准仪器等)的精密度有关。检定条件的精度级别必须高于被检仪器的级别。感温元件的老化将引起性能的改变或使零点发生漂移,仪器准确度会改变,因而测温仪器应定期进行检定。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