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渡荆门送别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唐诗篇名。五律。李白作。见《李太白全集》卷一五。开元十三年(725)出蜀至荆门时所作。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送别”,对此二字颇多歧见:一说意指江水送自己离别蜀中,一说赠给送别的友人,沈德潜持又一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卷一○),唐汝询《唐诗解》亦疑“送别”二字为衍文,以后说为近是。其诗曰:“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首联交待远渡地点和出蜀目的,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山东行所见景色,尾联含蓄地抒发思乡深情,“结二语得象外于圜中。飘然思不穷,唯此当之”(王夫之《唐诗评选》)。全诗运古诗浑壮雄放的气势于声调格律之中,既运笔自如,一气呵成,又符合律诗的规律,是体现李白五律典型特色的佳篇。诗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二句,描写进入楚地后长江两岸地势平坦广阔的特有景色,逼真如画,意境壮美,为传诵之名句。论者好将此与杜甫名句“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进行比较。丁龙友曰:“胡元瑞谓‘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此太白壮语也。子美诗‘星随平野阔,江入大荒流’(当为‘月涌大江流’之误)二语,骨力过之。予谓李是昼景,杜是夜景;李是行舟暂视,杜是停舟细观,未可概论。”(《李太白全集》卷一五)翁方纲亦曰:“此等句皆适与手会,无意相合,固不必谓相为倚傍,亦不容区分优劣也。”(《石洲诗话》卷一) ☚ 峨眉山月歌 长干行 ☛ 《渡荆门送别》《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 海楼:海市蜃楼。海上因为折光的作用,有时会生出一种幻象,望去如城市、楼台。 【今译】 乘船远渡荆门外,离蜀来作楚国游。 崇山随着原野尽,江入平川缓缓流。 明月飞下犹天镜,彩云集结似海楼。 最喜迢迢故乡水,不辞万里送行舟。 【赏析】 李白在蜀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25岁他开始远游长江、黄河中下游各地。这首诗即是他出蜀远游时所写。“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隔江与虎牙山对峙,战国时属于楚国,是楚国西方的重要门户。诗题为“渡荆门送别”,究竟是送别谁人?不得而知。清人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此论未免欠妥。诗题为“渡荆门送别”,也并非指诗人“送别同舟人”。从本诗最后两句可知,原来“送别”所指,是指“故乡水”送别诗人。近人俞陛云亦说:“末二句叙别意,言客踪所至,江水与之俱远,送行者心亦随之矣。”(《诗境浅说》) 说破此点,千古之谜,方恍然大悟。 开头两句是总叙,陈述诗人离开家乡,千里迢迢,乘船渡过荆门,来到古代楚国属地漫游。“来从”,是来作之意。这两句与以下诗句都密切关合,具有穿针引线、贯串全诗的作用。 “山随平野尽”四句是倒叙。“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诗人从四川乘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穿过蜿蜒起伏、千姿百态、高耸入云的三峡,来到辽阔的江汉平原。高山峻岭逐渐消失,随着山势的变化,滚滚奔腾而来的长江也渐渐平静下来,在广阔的原野上缓缓东流。它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展现出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大荒”,即宽大无边的原野。这两句与杜甫的“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两句诗,可谓各尽其妙。所不同的是,李白这两句诗描写的是白天的景致,杜甫那两句诗是描写的夜晚景色;李诗是“行舟暂视”,杜诗是 “停舟细观”(王琦《李太白文集辑注》),并无优劣可分。 “月下飞天镜”两句,是描写太空的夜景,诗人坐在船上,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明镜飞天,皎洁澄澈,普照大地; 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由于折光的作用,便构成极其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这两句诗形象鲜明,景致迷人,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俞陛云说:“五、六句写江中所见,以天镜喻月之光明,以海楼喻云之奇特,惟江天高旷,故所见如此。若在院宇中观云月,无此状也。”(《诗境浅说》) 此见解甚为确当。 最后两句,紧扣“送别”诗题,与开头两句写诗人离蜀远游的诗意遥相呼应。李白酷爱故乡的山山水水,对故土怀有深厚的感情。诗人突然别离家乡到异地远游,自然会产生惜别之情,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离情别绪”吧。这两句的妙处在于:明明诗人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万里送行舟”。此种写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惜别之情,更曲折含蓄,更有浓郁的诗味。 总之,这首诗忽而写地面上的山光水色,忽而写太空的奇异景象,曲折含蓄,波澜起伏,饶有情致,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同时,我们透过诗人对大自然景象的细致观察和欣赏,似乎就能体会到青年诗人刚刚走向社会的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及其兴致勃勃的无穷活力。 渡荆门送别
【释】 1.荆门:山名。在湖北宜都县西北,隔长江与北岸虎牙山相对。战国时为楚国西方门户。楚国:今湖北省一带古代属楚国。 2.大荒:广阔无垠的原野。 3.海楼:即海市蜃楼。海上因空气密度上下不均,造成光线折射,把远处景物反映在空中,出现奇异的幻境,这就是“海市蜃楼。”这里用它来形容江上云彩的奇幻多姿。 4.故乡水:长江自四川流向东方,李白是四川人,故把长江水称做“故乡水”。 【译】 我已经跨越了荆门城楼, 来到楚地南国漫游。 高山已随着平野的出现而消隐, 长江在广袤的大荒泽地奔流。 月亮倒映在水中像是由天飞落的明镜, 云朵变幻生姿,如同海市蜃楼。 我真怜爱这来自故乡的江水, 它不远万里到此送我的行舟。 【评】 此诗有认为作于晚年流放夜郎归来者,有认为当作于早年初出夔门者,于诗题之“送别”亦感未合诗之内容。从起结两句来看,可解作故乡之水送我这个别乡之人,如此来解,自是早年之作了。但中间两联之高妙,技艺之炉火纯青,又令人疑为晚年之作。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从幼年至青年,很长时间都生活在四川境内的彰明县(今划入江油)。虽说也曾游访过青城、峨眉,足迹到底不出蜀中。他的远游,应从开元十三年诗人廿五岁时算起。这年他沿长江而东下,其动机之一便是游览东南名胜。在《秋下荆门》一诗中他写道:“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渡荆门送别》便是出蜀时的作品之一。从诗中只能看到离别的感受,而并无“送别”之意味。要说有送别,便只如诗的结尾所说,是长江在殷勤送着诗人和他的行舟,如是而已。所以清人沈德潜认为“题中二字可删”。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与北岸的虎牙山对峙,形同荆州门户,在到达荆门之前,李白应该在四川境内水流湍急的三峡中颠簸了好些天。峡的两岸有如削成,摩天的群山环绕四方,后面不见来程,前面不知去向,就象幽闭在一个峭壁环绕的水乡,纵然没有猿声,也觉凄凉。船到荆门,景观便豁然开朗,前面是一望无际的荆楚平野,出峡后的江面顿时开阔,汹涌的激流变成一片浩浩荡荡的大水,真是两岸渚崖之间不辨牛马。甭说诗人,就是一般旅客到此也会胸怀一敞而逸兴遄飞。首二句虽平叙事实,却怎么也按捺遮掩不住内心隐隐的激动,其语气是十分兴奋爽朗的。 荆门以外便是春秋战国时楚国故地,在三国时又曾是蜀主刘备起家的地方。诗人提到“楚国”这个历史地理的概念,自然能引起有关历史文化的一些联想。“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江上吟》)这里是李白景仰的大诗人屈原和灿烂荆楚文化的故乡。荆州首府江陵,及当地故楚章华台、郢城遗址,都是诗人此行应游之地。后来他在《庐山谣》中还自称“我本楚狂人”,可见其初来游楚时应有一种何等陶醉的心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十字写尽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观。这里的写景,角度是移动着的,而不是定点观察。这从“随…尽入……流”四字体现出来。因此这两句诗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意象,而气势开廓;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变得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流动,而山脉本来凝固,“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这两句的壮阔写景,也须放置到诗人多日峡行后一旦豁然开朗的特定情景下玩味,才能对其中涵蓄的说不尽的愉快新鲜感有所领会。 三峡之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崇崖迭嶂,遮天蔽日,“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元《水经注》)当然更看不到地平线和水天相接处云霞幻化的奇观。所以紧接是惊喜不置的发现:“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醉心明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此行在巴山蜀水的旅程中,他常常为夜晚不能见月而遗憾。“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一到荆门就容易和明月见面,真有重见故人似的高兴。而“江入大荒流”后,水势平缓,月的倒影也能清楚地看到了,所谓“上下天光”(范仲淹),尤为可爱。而水天之际的云霞变幻,又使诗人如睹海市蜃楼的奇观。 四句著眼于初到荆门的观感,充满诗人对生活新天地的礼赞和陶醉。对照杜甫《旅夜抒怀》中写同样景观的两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同是上对天宇下临江面的景色,杜诗镕铸在两句,而李诗扩散于四句,风格上便有凝重和爽朗的不同。 离开故乡热土,对于李白来说意味着鹏程初展,他自然是喜悦之情占了上风的。但这又并不意味着诗人和故乡割断了感情联系。蜀中是他的父母之邦,哺育他长成的地方。当他羽翼丰满后,她又无私地将这个值得骄傲的儿子奉献给整个大唐。而李白以赤子之心,永怀着对故乡母亲的热爱。他感到即使身已出蜀,故乡的爱仍和这江水一样与他同在,伴送他走到更远的地方。“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十字,是充满了由衷感激之情的。“仍怜”云云,语气极轻柔婉转,而分量厚重。 渡荆门送别【题 解】 李白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这首五律是诗人开元十三年(725)25岁时第一次远游,由三峡出蜀,准备沿长江东行漫游各地之际写的。荆门,指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长江南岸。题中的“送别”是指江水送自己离别蜀中,乡思旅情,尽在诗中。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这首诗以清新飘逸的笔触,描绘了沿江东下所见的开阔形势和新奇景象,抒写了诗人从山壑重重的蜀地初到平原的喜悦心情和宽阔胸襟。实际上表达的是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本诗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中间两联,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从远处着眼,大笔写意,写得逼真如画,犹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颈联则从近处着眼,工笔描绘,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意境高远。最后一联也写得别有特色,作者不写自己对故乡山水的依恋,而用拟人的手法写江水不远万里为自己送别,使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表达得隽永而含蓄。 全诗一气呵成,格调激越奔放,融情入景,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渡荆门送别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白 ←上一篇:登金陵凤凰台 下一篇:赠孟浩然 → 诗词简介: 唐代李白作。此诗为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此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诗中三、四句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全诗如下:“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此诗有认为作于晚年流放夜郎归来者,有认为当作于早年初出夔门者,于诗题之“送别”亦感未合诗之内容。从起结两句来看,可解作故乡之水送我这个别乡之人,如此来解,自是早年之作了。但中间两联之高妙,技艺之炉火纯青,又令人疑为晚年之作。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①。山随平野尽②,江入大荒流③。月下飞天镜④,云生结海楼⑤。仍怜故乡水⑥,万里送行舟。 【解题】 此诗作于开元十二年(724)秋,时李白初出蜀沿江东下过荆门。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为战国时楚国西边门户,亦为楚蜀交界。蜀中诸山,至此不复见。题中“送别”二字为衍文,沈德潜《唐诗别裁》云:“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诗中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抒发对故乡的依恋之情。是一首色彩明丽、风姿秀逸而又格律工稳、对仗精切的早年五律佳构。颔联二句状荆门平野山尽、江流壮阔之景,历来脍炙人口,与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对读,“李是昼景,杜是夜景;李是行舟暂视,杜是停舟细观”(王琦注引丁龙友语),皆“适与手会”(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 【注释】 ①从:向,至。楚国:指今湖北、湖南省,春秋战国时属楚国。 ②此句意谓两岸高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消失。③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④此句意谓月影倒映江中如天上飞下的明镜。⑤海楼:即海市蜃楼。此处以“海楼”形容江上云彩奇异变幻。⑥仍怜:依然喜爱。故乡水:长江水自蜀东流,诗人长于蜀中,极爱蜀中山水,故称长江为“故乡水”。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