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渡江大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渡江大风
此诗是袁枚写自己乘船渡过长江时的情状。烈风激水,怒涛山立,孤帆独行,巨鳄鸣窗,描绘得有色有声,十分动人心魄。这仅仅写景,还是有何寄兴?且读完全诗后,再作议论。 * * * * 略释诗中几个疑辞之后进行全诗语译—— 一、释词: 孤篷——即孤舟。篷,指篾制的遮挡风雨和阳光的船篷。 无所——即无处。 鼍——鼍的繁体字(读tuó驮),即扬子鳄,俗称“猪婆龙”。其皮坚牢,可制鼓面,称“鼍鼓”。它能鸣,声如鼓。晋安《海物记》:“鼍霄鸣如桴鼓。”今江淮之间谓鼍鸣为鼍鼓。(详见陆佃《埤雅·释鱼》转引)此处用以形容风涛相击之声。 金、焦——金者,指金山,在今江苏镇江市西北大江边,原在长江中。焦者,指焦山,在今镇江市东北江心,两山遥相对峙,为旅游胜地。 二、语译 风啸水怒, 孤舟独行浪峰间; 身置龙背, 风帆涛花比高与天连! 缆绳无系, 扬子鳄鸣声撼窗颠; 江山灵性, 远处金、焦迎客前。 这是一首写景诗,也是一首借景喻人诗。作为写景诗,诗意了然,容易领略;而作为借景喻人诗,就要多费思量了。它的兴寄究意是什么呢?从诗中所缀有多种形象与意象可知,它是借描写乘船遇上狂风巨浪而不惊的情景来咏志的。特别是诗尾两句,透露了诗人那种在风浪中泰然自若的心情,更晓明一个为人之理:任恁风吹浪打,稳坐钓鱼台。 此诗在赋写手法上,也有一点值得注意,即:拟人与设喻法的巧妙运用。比如:怒水涌浪如聚山;乘船有似坐龙背,金、焦二山出郭迎客,还有以鳄鸣有声来喻浪风相击作响等等。这样,就使诗中的蓬船、浪涛、风声和江屿等等物象,全部活物化了、拟人化了,显得诗情特真,诗趣特浓,诗旨也随之变深了。 渡江大风 水怒如山立,孤篷我独行。 身疑龙背坐,帆与浪花平。 缆系地无所〔2〕,鼍鸣窗有声〔3〕。金焦知客到〔4〕,出郭相远迎。 〔1〕这首诗是作者从扬州到镇江渡江时所作。袁枚(公元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晚年又号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曾任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地知县。 后辞官,在江宁(今南京)小仓山下购筑“随园”定居,从此以论文赋诗为乐,过了五十余年的清狂自在的享乐生活。袁枚在政治思想上有民主主义倾向,论诗主张抒写性情,因此提倡“性灵”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等。 〔2〕缆系地无所:缆绳没有地方可以系定。 〔3〕鼍(tuo):又称猪龙婆,实际是扬子鳄,鸣声如鼓。 晋安《海物记》:“鼍者,鸣如桴鼓。” 〔4〕金焦:指金山(在今江苏镇江市西北)和焦山(在镇江市东北)。两山对峙,并称金焦。 此诗写作者乘船渡江的情状。运用比喻和拟人以及对比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船行经历中的真情实感,并对人生有所寄托。这首诗很能代表袁枚“性灵”派的诗风。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