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清静无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清静无为(一)道家提倡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和处世态度。亦作“自然无为”。主张心灵虚寂,坚守清静,消极无为,复返自然。老子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25章)。“自然”,指本然、本来的样子,内容指无为、无欲,即清静无为。老子认为作为宇宙本原的“道”,正是取法于这种自然的清静无为,人在社会生活中也应效法“道”,顺应自然而清静无为。他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2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36章)。主张一任万物之自然,以“无为”为为,以无事为事。在中国伦理学史上,老子第一次用“无为”或“自然”来解释道德,以此作为人类活动的准则。庄子进而由无为而逍遥,以游心于物外的精神生活为最高境界。他说:“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庄子·应帝王》)。做到去名去谋,无事无知而完全听任自然。清静无为的修养方法和处世态度是消极的。(二)汉初采用的“无为政治”。汉初黄老之术与刑名法术之学结合,采用“无为”治术,即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对稳定社会秩序和发展生产起了一定积极的作用。汉刘向《说苑·君道》:“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静无为。’”《淮南子》对老庄无为说作了修正,认为无为便是遵循事物自然趋势(规律)而为。“若吾所谓无为者……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修身训》)。 清静无为 清静无为Qingjingwuwei老庄提倡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和处世态度。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作为宇宙本原的“道”效法自然,自然清静无为,“生它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二章)人在社会生活中也应效法道,顺应自然,清静无为。在老子看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老子》三十六章)宣扬一任万物之自然。以“无为”为为,以无事为事。庄子发展了清静无为思想走向逍遥,以游心于四海之外的神秘精神生活为最高境界。“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庄子·应帝王》)做到去名去谋,无事无知而完全听任自然。在老庄看来, “有为”是一切罪恶的根源,解决社会的问题,要清静无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清静无为就能无不为。《淮南子》对老庄无为说作了修正:“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认为无为便是遵循事物自然趋势(规律)而为。“若吾所谓无为者……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修务训》)“无为”思想后来成为汉初实行无为而冶、与民休息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 ☚ 明哲保身 玄德 ☛ 清静无为qīnɡjìnɡ-wúwéi本为道家的一种主张。清指专精积神不与物杂,静指反神服气安而不动。“清静无为”指坚守清静,消极无为,复返自然。后世俗泛指一切听其自然,对生活没有过分的要求,不以人力强为。 清静无为qīnɡ jìnɡ wú wéi清神静心,顺应自然,不以人力强为。 清静无为qīng jìng wú wéi清静:佛教称所谓远离罪恶与烦恼。无为:不要强作。即道家谓清心寡欲,顺其自然,不必强为的观念。后指一切听从自然,人力不必强为的人生观念。也作“清净无为”。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