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清代农村演剧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清代农村演剧图 清代农村演剧图清代戏曲文物。作者刘阆春,绘于清光绪元年(1875)。所绘为当时北方农村民众冬日观看戏曲演出的热闹场景。画面上远山近水,大雪覆盖,村旁空地搭建一木构戏台,为平顶席棚,建于高出地面的木板座基上,底部木柱支撑,平顶左右后三面绕以木构栏杆。戏台除四角柱外,左右二侧各设辅柱一根,中连隔板,把戏台划分为前台与后台两部分。可三面观看;前台台口上方饰以红色檐幕,另有辅柱二根,立于台面内,异于 一般戏台形制。台面正中设氍毹一方,演员三人站立演唱。正中一人戴龙相貂,挂黑五绺髯,着红底团龙蟒袍,两手下垂;右一人戴黑色风帽,挂苍髯,着黄底红花大氅,右手持节;左一人戴蓝色风帽,挂黑三髯,着绿衣红花大氅,双手拱于胸前。氍毹后置二长桌,一横一竖,呈“丁”字形,前桌覆以桌围,乐工三人分坐竖桌两侧,所用乐器为板鼓、洞箫、拍板;另一乐 工立于戏台右侧,正持小锣敲击。前台后隔板上饰一巨大红色“福”字,两侧设上下场门,上场门挂浅蓝色门帘,一演员头戴素相貂,挂黑三,着红色官衣,双手持笏,正准备上场。下场门无门帘,可窥见后台,一丑扮演员正对镜装扮。戏台左右两侧,分别搭木构平顶高脚看棚二,女眷数十人于内观看演出。右边看棚左方,另置长方大桌,老妪、孩童于上观赏。戏台正前方平地,男众近百人站立拥簇观看。周围小贩或设摊,或挑担,或肩扛,混迹观众中叫卖。戏台底部儿童嬉戏,鸡犬相逐。这幅绘画形象地展现了清末农村演剧时的杂闹场面。对了解当时农村舞台建筑形制和观众观赏习俗均有一定参考价值。此图现存南京博物馆。 ☚ 清妙峰山庙会图 同光十三绝画像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