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万毕术
古代科技著作、博物学文献。西汉刘安(生平见《淮南子》条)撰。
《淮南万毕术》之名正式著录于《隋书经籍志》,称“《淮南万毕经》、《淮南变化术》各一卷”。《史记·龟策传》提到过《淮南石朱方》之名,晋葛洪《神仙传》提到《鸿宝万毕》三章,“论变化之道”,新旧《唐书·艺文志》仅载《淮南万毕术》一卷,但至宋代以后,全书都已佚失。然两汉至唐宋间典籍如董仲舒《春秋繁露》、班固《汉书郊祀志》、许慎《说文解字》、郑玄《周礼注》、高诱《淮南鸿烈解注》、南朝宋裴駰《史记集解》、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唐虞世南《北堂书钞》、欧阳询《艺文类聚》、徐坚《初学记》,以至《开元占经》、《一切经音义》、宋李昉《太平御览》等等,多有引用此书内容文字者。明清时代,始有各种辑本问世,见于《中国丛书综录》记载的有明代《说郛》的辑本,清代则有孙冯翼、丁晏、茆泮林、黄奭、王仁俊、叶德辉等各家辑本。叶氏辑本(刻于其《郋园丛书》)体例最称严谨,搜罗较为完备。
“万毕”一词,旧有数种解释:一、“万法毕于此”之意(明方以智《通雅》说);二、“毕”即“变”,“万毕”犹言万变之术(清王仁俊说);三、人名(王仁俊引又说)。从辑本文字看,作者的思想,认为自然界万物(包括人)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起变化的,此书正是记录、讨论这种自然界万物之间的联系变化关系。从其叙述中可见,秦汉时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认识,在某些方面已经相当深刻细致,具有比较高的科学意义,反映当时中国科学技术知识已经有一定的水平。例如书中“磁石取铁(磁石提棋);方诸(凹面镜)取水;高悬大镜望见四邻;艾火令鸡子飞;鸿毛囊可以渡江;寒皋(即鹆,俗名八哥)断舌,(可)使语;黍成蛴螬;欲发不脱,梳头千遍;白青得铁,即化为铜;削冰取火”等等记载,反映当时的学者对生活中的物理学、光学、化学、医学、生物学等领域的现象,已有较多的认识,并进行过一些成功的、简单的实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记载,都是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珍贵文献。但书中也有不少非科学的,迷信的记述。如“磁石悬入井,亡人自归”,“蜘蛛涂足,(渡河)不用桥梁”等等,说明当时限于生产力水平与科学水平,人们对自然界的观察,还不够深入普遍,因而产生种种误会;而且反映当时科学技术知识的集累进步与神仙方术的泛滥是杂糅在一起的。这种现象,阻滞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更大的发展。
今流传辑本有《说郛》(宛委山堂本)本、《丛书集成初编》本、《郋园先生全书》本、《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本、《汉学堂丛书》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