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灌irrigation with muddy river water中国古代利用河流浑水灌溉旱地作物和水田稻作的技术。主要盛行于北方许多含泥沙量高的河流之域。其优点可以综合利用浑水中的水、肥、土资源,达到灌溉、肥田、改土的目的。战国初引多泥沙的漳水灌溉邺地,使“终古斥卤”之地改良成为生长稻粱的膏腴地。秦王政元年在关中建成的郑国渠,引“填阏(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汉代白渠引泾水,也是“且溉且粪”淤灌作物。汉代贾让在治河策中提出多从黄河穿渠引水,通过淤灌改良盐碱地,使“盐卤下湿,填淤加肥”,再种植禾麦或水稻,都可获得增产。当时对淤灌的作用已有了较清楚的认识。以后历代引用浑水灌溉延续不断,还发展了一些新的淤灌区。山西称天雨时暴涨的溪谷水为“浊水”,引浊水灌溉北宋时已经兴盛,清代雍正《山西通志》记载引浊水淤灌的县有20多个。河北永定河历史上称为浑河,明清时在保安、怀来、北京石景山一带开渠,引永定河及其支流灌溉。民国期间在黄河下游河南、山东两省设置虹吸管引黄河水淤灌作物。引多泥沙水流灌溉,渠首及渠道容易淤积,为解决这一问题,古代采用多渠口引水,加大渠道纵坡,每年及时清淤等多种技术措施。 淤灌war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