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涝渍灾害防治生态措施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涝渍灾害防治生态措施

涝渍灾害防治生态措施

运用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工程原理防治雨后农田积水和农作物根系活动层水分过多等涝渍灾害的生态技术措施。涝渍包含涝和渍两部分,涝是雨后农田积水,超过农作物耐淹能力而形成,而渍主要由于地下水位过高,导致土壤水分经常处于饱水状态,农作物根系活动层水分过多,不利于农作物生长,而形成渍灾。涝和渍灾害在多数地区是共存的,有时难以截然分开,统称为涝渍灾害。涝渍灾害的形成与地形、地貌、排水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可划分为平原坡地、平原洼地、水网圩区、山区谷地、沼泽地等几种类型。涝渍灾害防治的生态措施最早可以追溯到潜育化水稻土和渍害低产田的改良利用上,在于促使易涝溃害地环境平衡失调逆转,措施是降低地下水位,增加土壤的通透性,降低土壤中的还原物质含量,促进潜在养分的释放,达到此目的的有效途径是开排水沟; 在土质黏重的低渍地区,一般采用明沟和暗管相结合的办法。另一个有效的途径是采取生物措施,包括水旱轮作及引进耐渍作物品种等,比如冬季作物、油菜、蚕豆、大小麦及蔬菜的轮作等。
主要的生态措施有:
❶工程排水。涝害可以直接破坏和抑制作物正常生长。渍害表现为长期高地下水位,抑制和影响作物的正常代谢。涝渍通过减少土壤中的氧气含量而影响作物根系的正常代谢。排水是治理涝渍地的根本途径,但成本较高。
❷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这是涝渍地生态改良的主要发展方向。涝渍低产田的改造或潜育化水稻土的改良首先要求排除土壤渍水,降低地下水位,增大土壤遁透性,降低土壤还原物质含量,促进潜在养分的释放。工程措施如暗管排水、深沟大渠等可以有效地达到或部分达到这一目的,而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的结合可能取得更为显著的效果。
❸调整湖区农业布局与种植制度,构建耐渍、避洪复合高效生态系统。根据生态工程原理与湖区湿地景观结构,把地理学研究空间关系与生态学研究结构功能所用方法结合起来,区域协调排水与农田水利建设相结合。是治理涝渍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局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应按涝渍地的分期治理标准的要求,逐步建设达到有关排水标准。作物的排水控制指标是排水规划的重要参数,不同作物或同一作物的不同生育期对涝渍的反应程度和受害程度是不同的,探讨不同作物 (植物) 在涝渍条件下的反应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可以进行适应洪涝灾害发生规律的避洪、耐渍适应型景观生态设计,分别建立适应浅水水体、湖洲和低湖渍害田的多种复合高效生态工程模式,如中小水面分层混养模式; 外湖、哑河网箱或流水围栏精养模式; 野生植物生态观赏园模式; 池塘鱼、猪、禽复合模式; 高洲、原有溃堤以林为主的林、草、鱼、禽综合模式; 中高洲以芦苇为主的芦、林、鱼综合模式;低草洲季节性牧草为主的禽、畜开发模式; 涝渍低湖田稻、林、鱼、油共生模式; 水源充足稻田稻、鱼、麻共生复合模式等。

☚ 干旱灾害防治生态措施   生态防洪 ☛
0000102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1: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