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涓蜀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涓蜀梁 涓蜀梁战国寓言小说。荀况撰。原载《荀子·解蔽》。陈蒲清等编《中国古代寓言选》、公木等编《历代寓言选》、顾之京等编《中国古代短篇小说选》 皆录入。这是一则著名的寓言故事。作品描写: 夏水河口的南边有一个叫涓蜀梁的,他呆头呆脑而胆小。有一次,他趁着月光在晚上出门,低头看见了自己的影子,以为是个鬼伏在地上;抬头看见自己的头发,以为是站在身旁的一个妖怪。他吓得掉转身子就跑,等到跑进家门,就吓得接不上气而死掉了。荀子是反对迷信鬼神的,他评论这个故事说:“凡人之有鬼也,必以其感忽之间疑玄之时正之。此人之所以无有而有无之时也,而己以正事……虽不在夏首之南,则无以异也。”迷信鬼神是错觉,是假象;人们决不可以在感觉恍惚不清、思想疑惑不定之时来判断事物。涓蜀梁看见自己的影子和头发,便疑神疑鬼,惊慌失措,最后被自己的错觉吓死,可真是“其为人也,愚而善畏”,岂不哀哉! 在艺术方面,这则故事,寥寥数笔便把涓蜀梁的心理、动作勾勒得活灵活现。从涓蜀梁身上,不是隐约可以照见那些胆小如鼠、畏首畏尾的人的影子吗? 这个故事在《庄子·渔父》 中有大致相同的记载: “人有畏影恶迹 (脚步声)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 (频繁) 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 (走得慢),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阴 (到阴间无光的地方)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以甚矣。”庄子从这则寓言中引申出要“休影息迹” 必须 “处阴处静” 的教训,则是为他的 “无为”思想作证,这是不足取的。因为问题的根本不在于休影或息迹,所以也不必处阴与处静。还是荀况说得正确些,鬼怪是“愚而善畏”的产物,“以疑决 (决断) 疑,决必不当”。影怎么成了伏鬼? 发怎么成了立魅? 这纯属 “无有而有无”的是非颠倒,问题的实质是涓蜀梁心里有鬼。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庄子的故事都要比荀子的故事逊色得多。 ☚ 荀况 曾子食鱼 ☛ 涓蜀梁 涓蜀梁先秦寓言。战国赵荀况撰。《荀子·解蔽》:夏首之南有人焉,曰涓蜀梁。其为人也,愚而善畏。明月而宵行,俯见其影,以为伏鬼也;仰视其发,以为立魅也。背而走,比至其家,失气而死。 ☚ 烟气难餐 海大鱼 ☛ 涓蜀梁(《荀子·解蔽》) 注释 ①涓蜀梁——节选自《荀子·解蔽》,标题为编者所加。②夏首——地名,在今湖北省。③涓蜀梁——人名。④善畏——指多疑胆怯。 ⑤卬——古“仰”字。⑥立魅——立着的鬼怪。⑦背而走——转身逃跑。⑧比——等到。⑨失气——气绝。⑩感忽——指心神慌忽。疑玄——指疑乱,神志不清。(11)此句意,这正是人认有为无,认无为有的时候。(12)此句意,而在此时决定事情。(13)此三句意,就象受了湿气患了痿痹病而打鼓杀猪去求神,结果打破了鼓又丧失了肥猪,而不会得到把病治好的幸福。俞: 读作“愈”。“鼓痹”之上疑有脱误。 赏析 运用寓言故事阐述深刻的事理,是古人行文常用的技法。他们常常取材于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或三言五语,或浓涂淡抹,便展现出一幅具有讽刺意味的漫画,鞭挞一种病态的习性。幽默辛辣,寓庄于谐,收言简意赅之效。《荀子》一书,不多用寓言,偶一为之,亦老道谙练,别具神采。俗话说:疑心生暗鬼。荀子的这一寓言正是对此所作的形象的注脚。请看,夏首之南的涓蜀梁本来好端端的,只因为他“愚而善畏”,疑其影为伏鬼,疑其发为立魅,以致惊恐而死。多么可笑复可悲。而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人不是所在多有吗?这些人常常偏执一隅,昧于一端,无端地猜忌别人,似乎别人都在跟自己过不去。致使整天提心吊胆,寝食不安,不独伤神,亦且伤身。正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正是从这个角度,荀子在讲出这一寓言之后,随即将问题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指出:凡是疑神疑鬼的人,一定是由于其主观心理上“感忽之间,疑玄之时”造成的,认无为有,认有为无。这种多疑善畏,已是一种可怕的病态心理,若再加上一个“愚”字,盲目自扰,则虽耗费精力财物,亦于事无补;更有甚者,还会祸及自身,导致与涓蜀梁“无以异矣”的悲剧。至此,作者警世醒人之意便形象而明确地显示出来。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