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涉江采芙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

汉诗篇名。《古诗十九首》之六。五古。见《文选》卷二九。征人思归之作。全诗八句。开篇“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谓客子涉水采莲,又到兰泽撷取兰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谓采芳是要遗远。“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客子“远望可以当归”,但故乡渺邈,心愿难遂,徒增感伤而已。结尾“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将有家归不得的难言之隐曲曲传出。“一语罄衷,最为简会”(陆时雍《古诗镜》)。全诗构思精巧,含蓄蕴藉,古朴无华,思想和艺术都显然受到楚辞影响。陆时雍称此诗“落落有致,绵绵情绪”(同上);方东树亦称“此诗节短而托意无穷,古今同慨”(《昭昧詹言》卷二)。

☚ 西北有高楼   明月皎夜光 ☛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注释】 ①芙蓉:莲花。泽:低湿之地。遗(wei):赠送。
 
 【译文】 渡过深深的江水,将美丽的莲花采到。可这些花儿又能送给谁呢?我所思念的人儿,在那绵绵的远道。回首眺望我的故乡,路漫漫呵,长空浩渺!唉!两个相爱同心的人儿却分居,只能伴着绵长无尽的相思,一直到老。

(王 洪译)


 【集评】 明·钟惺:“(“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二语似只是‘思君令人老’五字意,然单存‘思君令人老’而去此二语不得,此古诗之妙,难言,难言! ”(《古诗归》卷六)
 明·陆时雍:“落落语致,绵绵情绪。‘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怅望何所言,临风送怀抱’;‘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一语罄衷,最为简会。”(《古诗镜》卷二)
 清·金圣叹:“同心,双结思与望;离居,双结远与长。一解中,忽用半解收拾前文,用笔极整齐,又极错落,非汉魏以下人所能也。”(《唱经堂古诗解》)
 清·吴琪:“‘思君令人老’,老字顿其难堪在前;‘忧伤以终老’,老字渐其难耐在后。”(《六朝选诗定论》
 清·张玉谷;“此怀人之诗。前四先就采花欲遗,点出已之所思在远;‘还顾’二句,则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后二,同心离居,彼已双顶,忧伤终老,透笔作收。短章中势却开展。”(《古诗赏析》卷四)
 近·朱自清:“由相思而采芳草,由采芳草而望旧乡,由望旧乡而回到相思,兜了一个圈子,真是无可奈何到了极处。所以有‘忧伤以终老’这样激切的口气。”(《古诗十九首释》)
 
 【总案】 美丽的莲花,芬芳的兰草,是大自然的珍宝;真挚的爱恋,两心如一的忠贞,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操。然而人生常有遗憾,最大者,大约又莫过于寻到了却不能拥有的遗憾。人云“不贵相逢贵相知”,不过是说,若不相知,何必相逢?以尤见相知的难得。因此,若两人相知相爱却不得相逢,岂不是人生最大的憾恨与痛楚?虽说是“两情若在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却毕竟是无可奈何之中的且作强慰罢了。试问,凡是寻到了这份珍贵的久长之情者,谁个不想朝暮相对、生死相守呢?这就分外掂出诗人“同心而离居”一语的沉重。

(蒋方)


《涉江采芙蓉》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一个流落他乡久不能归的人,难免梦萦魂牵,时时忆念起家中的妻子,这首诗所抒写的正是这样一位游子的羁旅情怀。

思念殷切,而又无计归家团聚,诗人只好采芳以寄托情思。以香草赠所思所爱之人,是古代的风俗。《诗经·溱洧》写郑国土巳节时“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屈原《九歌·山鬼》中有“折芳馨兮遗所思”的句子,都是极好的例证。于是他先去采芙蓉,继而又采兰草。为“采芙蓉”而不畏艰辛地去“涉江”,采集到手犹嫌不足而再赴“兰泽”,诗人对妻子爱之深、思之切,即于此可见。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充满了凄苦惆怅之情。 “采之欲遗谁”不是一般的疑问句,而应是反诘语。两句意为,虽然采集了香草,却没有谁可以馈赠,因为我所思念的人是在远方啊!当诗人初萌动采芳寄远的念头时,便什么也不再想,兴冲冲地去行动了;现在芳草盈握,该是赠人的时候了,头脑冷静下来,这才恍然记起所思还在远道,于是不禁爽然自失,顿生怅惘。

古诗云: “远望可以当归”,采芳既不能寄远,那就只有面对家乡翘首延伫了。当诗人手把兰荷“还顾望旧乡”的时候,看到的却是一条“漫浩浩”的“长路”,从脚下直伸向渺渺天际。旧乡在何处?妻子又在哪里?望着那广漠的原野,寥廓的太空,更增加了游子的飘泊孤寂之感;心头的情思与乡愁,也循着漫漫长路,飞向了远方。

于是,他彻底失望了,发出了“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的慨叹,真是无可奈何到了极点。 “同心”一词在古代习用于男女间的爱情关系,这里指夫妻间的恩爱。夫妇既同心,自然希望能生同室,死同穴, “白头不相离”(《白头吟》),但冷酷的现实却是“离居”,这怎能不使人忧伤呢?岂止是忧伤,是“忧伤以终老”! 忧伤到老死,也就意味着离居到老死。这是诗人对前途的估计,这个估计是相当悲观的,说明他对改变自己的境遇,已经丧失了勇气和信心。

清人李因笃评论这首诗说: “思友(李认为此诗为思友之作)怀乡,寄情兰芷,《离骚》数千言,括之略尽。”这话未免有些过誉,但细玩本篇,确有楚骚意味。诗中词语,多从屈赋中吸取或脱化而来,如“涉江”、 “芙蓉”、 “芳草”、 “旧乡”、 “浩浩”、 “同心”、 “离居”等都是,不单用其字面,而且兼用意境。在表现方法上也能看出是在有意识地学习《楚辞》。在《离骚》中常用香花芳草象征高洁的人格和美好的感情,以赠香花芳草表示对被赠者的某种情意,本篇显然学习了这种方法。《离骚》在抒情时,一唱三叹,复沓曲折,把作者的孤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本篇在短小的篇幅中也使用了类似复沓的方法。起首两句,一为采莲,一为采兰,都是写采芳,却加重了诗人对妻子的感情。 “所思在远道”和“还顾望旧乡”两次提及所思之人所在的地方, “远道”和“长路”在意义上也是相同的,而诗人深切的相思和无尽的哀怨正从这些复沓处显示出来。《文心雕龙》评论《离骚》说: “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辨骚》)这话移用到《涉江采芙蓉》上来,同样是中肯确当的。


古代爱情诗词《》涉江采芙蓉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最短的一首抒情小诗。这首诗真挚细腻地描绘了一个处于动乱年代的失意游子思念故乡和在故乡生活的情人的羁旅情怀。同时,曲折而含蓄地揭露和批判了不合理的社会现实。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写游子为情人准备表达爱情的信物而奔波不止的真实情况。采香花和芳草赠情人,是我国由来已久的古代恋爱活动中一种表达感情的方式。从战国时期的楚辞开始,就有大量采芳草以相赠,表示结情的记载。这里的芙蓉,不要仅理解为荷花,而是所有香花的代称。兰泽,可解释为生满兰的泽地,而理解为泽名,大约对理顺句子前后关系,增强诗意会更好一些。诗的开头两句,使我们仿佛看见一位翩翩少年,陶醉在爱河中,为了采摘香花和芳草来向“同心”者表达爱情,不怕劳苦,涉江跨泽,表现了游子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对“同心”者的深深眷恋。应该说,开头两句是欢快愉悦的。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两句,写游子苦闷的根源。“采之欲遗谁”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来诗的开头两句气氛是愉快的,写出了游子满怀激情地采到了香花和芳草,理所当然地会引出“遗谁”的疑问。为了解答这个疑问,又自然而然地点出“所思在远道”的现实。这两句诗是突然转折,把诗篇开头的欢快气氛一笔宕开,好似天地霎时为之变色:凄凉寂寞代替了欢快愉悦,伤心失望代替了热烈向往和追求。这就是诗歌中曲折产生的强烈艺术感染作用。这两句诗把游子苦闷的根源——远客思家的心理状态概括出来了,这是游子的一度失望。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句写游子思乡的心情。“旧乡”,就是故乡,游子为什么遥望故乡,诗中没有交待,但读者不难想象,故乡会有很多美好的回忆留在游子的心中,尤其是同心者还留在故乡,自然增加了游子思乡的因素。“长路漫浩浩”表面写归途的遥远,思乡心情的苦闷。实际暗示了游子坎坷失意飘泊无归的处境和对现实的抱怨。这是游子的再度失望。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是直抒对“同心”而“离居”的现实的愤懑与忧伤。“同心”和“离居”都是古诗文中常用的成词。“同心”是爱情的代称;“离居”是别离、两地生活的意思。“同心”而“离居”,构成了本诗的基本矛盾,也是主人公忧伤的根本原因。因为这对矛盾给主人公带来了无限的烦恼与忧伤,因此诗章最后才说“忧伤以终老”。这两句诗在揭示主题的同时,还暗示了游子与在“旧乡”生活的“同心”爱的深沉,“离居”时间之长,烦恼与忧伤之烈,相会日期之遥。这两句写了游子的三度失望。
 这首小诗在创作手法上有很多特点。其中尤其突出的是暗示手法的使用。“诗是精粹的语言,暗示是它的生命。”(朱光潜《古诗十九首释》语)这首诗多次使用了暗示的手法。如对游子与“同心”的热恋程度诗中没有直写。但通过游子明知无法把信物送到情人手中的情况下,仍涉江采芙蓉,跨泽摘芳草,就暗示两人爱恋的深沉热烈程度。再如作品中对使情人离居的原因一字没提,但读者读了原诗后会深切感到离居不是主人公情愿的,主人公有强烈的归故乡愿望,从而暗示了有家归不得是社会动乱加给游子的灾难,也暗示了主人公对社会的不满与谴责。再比如对游子的忧伤心情,诗中也没有直接描写,但诗中通过对游子三度失望的细节描写,就把游子忧伤心情一步一步地形象地刻画出来,起到了层层加深的作用。

古诗《涉江采芙蓉》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 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六首,是一首游子思念家乡妻子的诗。全诗只写了采芳欲有所赠这一个细节,却把对妻子思念之情表达得委婉有致,真挚动人。先说涉江采莲入泽采兰,欲有所赠; 次说思念之人远在他方,欲赠不能; 再说远望故乡,只见浩浩长路,欲归不得; 最后说,两人同心却长久分离在两地,这一辈子恐怕只能忧伤到老了。
 采芳赠人以示爱情,是古代男女恋爱生活中的一种习俗,《诗经》和《楚辞》都有描写。如 《诗经·郑风·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 (兰)兮。” 又“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楚辞·离骚》 :“溘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贻。” 《楚辞·九歌》 :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又“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等等。本诗显然受《诗经》 和 《楚辞》 的影响,继承了采芳草赠美人的传统比兴手法。它不但借用了 《楚辞》 的意境,而且采用其辞语,因而更加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明白如话,看似平淡,实则平中见奇,耐人寻味。开首“涉江采芙蓉”,字面上只说到江上去采摘莲花,但因“涉江”乃借用 《楚辞》 的成词而有更深的含义。“涉江”是《楚辞》 的篇名,屈原所作的《九章》之一,叙屈原流离转徙的情形,这里借用这个成词,兼有暗示诗中主人公是流浪他乡的失意之人的意思。“兰泽多芳草”承上句省去“采”字,表示既采莲又采兰,足见情意之殷切。莲出污泥而不染,兰芳香美洁,用来表达美好的感情,寄托深切的怀念,是再恰当不过的。“采之欲遗谁”是故作诘问以宕起下文,承接极自然。以下既说 “远道”,又说 “长路”,又说 “漫浩浩”,反复强调地远路遥,突出还乡之难。最后两句是全诗的中心。用 “同心” 与“离居”两个对称的词互相映衬,突出离居之苦。一个 “而”字转折极有力,移易不得。“忧伤以终老”简直是撕肝裂肺的呼叫,绝望、无可奈何的心绪表达得淋漓尽致。清人张庚评道: “结语何等凄咽。” (《古诗十九首解》) 的确如此。
 古诗十九首产生于东汉末年,时连年战乱,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本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它不仅表达了夫妻关系上缠绵悱恻的真挚情感,而且反映了处于动乱之中的人们对和平安定,家室团聚的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这也是千百年来人们的共同愿望。深刻的思想性与高度的艺术技巧相统一,使这首抒情短诗成为古诗中的珍品,今天读来仍能使人怦然心动,得到美的感受。

古诗名篇《涉江采芙蓉》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释】
 ①芙蓉:莲花。泽:低湿之地。遗(wei 谓):赠送。
 
 
 【译】
 渡过深深的江水,将美丽的莲花采到。
 江边低湿的地方,处处有美丽的芳草。
 可这些花儿能送给谁呢?
 我所思念的人儿,在那绵绵的远道。
 回首眺望我的故乡,路漫漫呵!长空浩渺!
 唉!两个相爱同心的人儿却分居,
 只能伴着绵长无尽的相思,一直到老。
 
 
 【评】
 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动人的爱情情景。一位美丽的女性寻觅到了自己的知心人,两人相亲相爱,却又不能朝暮厮守。她(他)终日思念心上人,百无聊赖中,渡过浩漫的江水,去采集芳美的芙蓉。也许当她和他当日在一起时,每天都有采摘芙蓉互赠的习惯,今天当她(他)下意识地又去采摘时,猛然醒悟道,对方不在眼前,“采之欲遗谁”呢?“所思在远道”呀!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最为警策,具有高度的概括力,非伤心人难以道出。并且在不觉中已呼应了全诗。如金圣叹所评:“同心,双结思与望;离居,双结远与长。一解中,忽用半解收拾前文,用笔极整齐,又极错落,非汉魏以下人所能也。”( 《唱经堂古诗解》)

历代诗词精品之《涉江采芙蓉》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人们很早就对自然有很深的爱好,而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连在一起,所以送给最新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财宝,而是一束鲜花或是一棵芳草,这种习俗可以说是古已有之,其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此诗头两句写夏天江边花香日暖的情况,气氛是愉快的。诗中人为着要采荷花,不惜涉江之劳,是抱了满腔热忱的。“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二句是颠倒以协韵,兰泽虽多芳草,而涉江只采芙蓉也。何以如此?因为“芙蓉”是双关夫容的,这也就暗示了涉江人的女性身份。(也有人并不以为这是双关,因而将本篇隶属游子。)芙蓉采到手,可是四顾周围,知心人在哪里呢?四面都是些陌生的人,不关痛痒的人,这点情意是无法传达的了。“采之欲遗谁”的一问承上两句,是突然的转折,是伤心,是失望,也是一声叹息。本来,“所思”是时时刻刻在她心头的,“所思在远道”是她早就清楚的,但如果开门见山地写出,诗就平板无味了。头两句中她是藏锋不露,第三句一转之后才趁势托出,才见出这句话有雷霆万钧之力。这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是个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
 古诗有时看似直率,其实曲折,“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二句就是如此,讲究语法的人在这里会碰到一个难题,句中没有主语,这还顾旧乡的是诗中人呢,还是她所思念的人呢?好象两可,但我们取后一个解释。原因有二,第一,“旧乡”(故乡)与“远道”(异乡)在古诗中是对立的,离乡远走的人在古代主要是男子,故诗中人是女子,全诗的情调也是“闺怨”的情调。第二,把“还顾”接“所思”,作为女子推已及人的一种想象:远道之人自有还顾望旧乡之感,然长路漫浩浩,岂能归哉——见出女子对于男方有极深的信任,这样就衬出下文“同心”二字不是空话,而“忧伤终老”的也不只是女子单方面而已。照这样理解,诗的意味就比较深刻些。“同心而离居”五字,说出了社会上存在的人生憾事,后代许多诗词佳作都是抒写这种感慨的,都是为此五字所笼罩的。
 怀人之作古已有之,如诗经《秦风·蒹葭》就写得很好,具有一种清超旷远之致。但诗经之作缺少芬芳悱恻之美,《涉江采芙蓉》则有之,而这种情韵是采自楚辞而融入诗作的。“涉江”本是《楚辞·九章》的篇名,“芙蓉”、“兰”草等亦是楚辞习见名物,运用入诗便能造成近似楚骚的芳悱气氛。所以此诗是继承楚辞传统而开创新境的。“十九首”中除此篇外,《庭中有奇树》一篇也有楚骚遗韵。可以参看。

古典文学作品《涉江采芙蓉》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3〕。还顾望旧乡〔4〕,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本篇为《古诗十九首》的第六首。
 〔2〕兰泽:长有兰草的沼泽地。
 〔3〕“采之”二句:《诗经》《楚辞》中多有采摘芳草寄寓情愫的描写。此诗是继承了这一传统描写,以寄托思念故乡亲人的情感。遗(wei):赠与。
 〔4〕旧乡:故乡。
 这是一首游子思乡怀人的诗。他采摘了兰草,可是他的心上人又在遥远的故乡,这束芳草送给谁呢?想到这里,诗人不禁悲从中来。这首诗点化了楚辞采芳寄情的意境,具有浓厚的相会无缘的感伤情调。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6:5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