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关系Consumption Relationship“消费力”的对称。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在生活消费领域的表现,是消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之一。消费关系是消费过程的社会形式,与消费力相统一。消费过程既是人同消费对象发生关系的自然过程,又是人与人之间发生一定社会关系的社会过程,在该双重性质的消费过程中,必然发生三种消费关系: ❶自然消费关系,即消费中各种自然因素之间的关系,如食物营养成分与人的寿命、健康之间的关系; ❷社会消费关系,即消费中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如个人消费与社会集体消费的关系; ❸自然社会消费关系,即消费中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如消费者与环境的关系。具体内容主要包括: ❶消费资料所有制性质及其在消费过程中的具体实现形式。消费资料所有制性质由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社会再生产性质不同,其所创造出来的消费者所体现的社会经济关系性质也不同。 ❷消费体系内涵的经济关系。消费体系内涵主要包括消费者需要、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者权益、消费模式等。各个要素内涵的经济关系总和,构成消费体系内涵的经济关系体系。 ❸消费管理体制内涵的社会经济关系。消费管理体制,即国家通过消费需求调控政策、消费品供应体制、消费品价格政策、储蓄政策以及消费者组织等有关政策、法规和调节杠杆,对消费过程和消费者行为进行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消费者管理体制构成要素内涵的社会经济关系从不同侧面反映出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消费关系 消费关系Consumption Relationship消费力的对称。消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指人们在消费过程中与消费资料进行物质变换,并通过消费资料主体化所表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它是消费过程的社会形式,与消费力相统一,构成消费过程的特殊矛盾。 在我国,对消费经济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对其中的各个基本范畴的内涵和表述是随着研究进程的深化逐渐完善起来的。对消费关系这一范畴的研究也是如此。消费关系是社会经济关系 (即生产关系) 总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把这个总体看成是一个由许多子系统构成的总系统,消费关系则是这个总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具体内容包括: (1) 消费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及其在消费过程中的具体实现形式。消费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的。社会再生产的性质不同,其所创造出来的消费者所体现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也就不同。消费资料所有制的占有客体即消费对象 (包括消费服务和精神产品) 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物质承担者,都是与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结合着的物,纯粹的物,没有内涵着社会经济关系的物,只存在于未被人类劳动开发的原始自然界。恩格斯指出: “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可是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着,并且作为物出现”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3页)。消费资料所有制关系中,消费者与消费资料结合的具体形式反映出不同社会的消费关系的性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与消费资料的结合是通过劳动力商品同资本相交换而实现的。工人的消费不是自身的享受和发展,而是生产出可供资本扩大剥削的雇佣劳动者。工资的增长,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是资本在新的条件下需要科学文化较高的雇佣劳动者而付出较多的费用。在充分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对资本的依附关系不复存在。劳动者是生产的主体,也是生产资料的主人,这就排除了人的异化。人们的生活消费是为了再生产全面发展的新人,逐步实现人的本质的全面复归,从而使社会经济关系的主体在更高的素质上再生产出来。马克思说: 不是在某个特殊方面再生产人,而要生产完整的人。 (2) 消费体系内涵的经济关系。由消费者需要、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者权益、消费模式等建构的体系,通常称为消费体系。消费体系各个构成要素内涵的经济关系的总和,构成消费体系内涵的经济关系体系。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消费体系内涵的经济关系具有根本不同的社会属性; 在同一社会制度下,对不同的消费阶层来说也存在着重大的差别。以消费水平为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不同的消费群体、不同的消费阶层之间的消费水平仍存在着明显的差别。1978年~1985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对比 (农村=1) 由2.9缩小到2.3; 1985年~1990年再缩小到2.23;90年代以后,曾经缩小了的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再次拉大。1993年和1994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对比高达2.7左右。这些数据清楚地揭示出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现状和近20年来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变化的情况。这种状况提醒人们要严重关注城乡居民之间的消费关系及其发展趋势,要采取积极的措施调整这种关系,使之趋于合理。 (3)消费管理体制内涵的社会经济关系。消费管理体制是指国家通过消费需求调控政策、消费品供应体制、消费品价格政策、储蓄政策、消费者组织等有关政策、法规、机构和调节杠杆,对消费过程和消费者行为进行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消费管理体制构成诸要素内涵的社会经济关系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以消费需求调控政策为例,首先,要正确处理消费与积累的比例关系,使两者达到量上的最佳结合。消费所占比例过高,除导致积累不足外,更直接的是导致消费膨胀,反之,则会导致消费萎缩。这两种情况都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其次,要正确处理社会公共消费与个人消费之间的矛盾关系。对二者量的比例关系的不同选择,将直接影响到不同消费者的物质利益关系。社会公共消费带有浓厚的 “平均分配” 的色彩。所以,以社会公共消费和个人消费之间比例关系的不同选择,会使消费者之间事实上的平等关系出现不同的社会格局。最后,社会公共消费在消费的不同方面如何分配,对消费者事实上的社会地位及其相关关系有很大影响。消费体系与消费管理体制的统一,构成消费体制。 消费关系是消费过程的社会形式,与消费力相统一构成消费过程的特殊矛盾。消费力内部矛盾既是消费力发展的动力源,同时也是消费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基础。消费关系内部的矛盾运动既受消费力内部矛盾制约,同时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对消费力的矛盾运动发生反作用。 消费关系范畴的具体内容,可见图示。 
☚ 消费力发展运动的规律性 消费关系质的规定 ☛ 消费关系 消费关系消费领域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消费在任何时候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制约下,在人们相互的经济关系中进行的行为,因而具有社会的性质。消费的这种社会关系的主要内容是: (1)消费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指消费资料为个人、阶级、集团或社会所有;(2)不同的社会阶级、阶层、集团和个人在消费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3)不同的阶级、阶层、集团和个人在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形式上反映出来的差别及其相互关系。消费关系也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的消费关系。宏观的消费关系是从社会观察的消费关系。微观的消费关系是从消费者个人和家庭或消费单位来考察的消费关系。 ☚ 集体消费 消费二重性 ☛ 消费关系 消费关系人们在消费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包括一定社会不同阶级、阶层、社会集团以至不同劳动者,在消费中各自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一定社会不同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和不同劳动者在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等方面的差别和联系及其发展趋势; 一定社会整体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效果、消费模式等各方面各自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性等内容。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由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人们在这四个环节中都会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它们共同构成社会生产关系。消费关系是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消费关系同生产、交换和分配关系一样,不能由人们自由选择,只能由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来决定。消费关系的发展变化,也只能由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来决定。生产力对消费关系的决定作用,是通过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媒介作用发挥出来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层次的生产力状况,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从而决定了社会主义消费关系的复杂内容。在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中,人们的消费关系,是一种没有剥削,没有寄生性的消费,是人们物质文化需要逐步得到满足,实现劳动者共同富裕为目的的消费关系。但在私营经济中,在中外合资企业、合作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中,劳动者的消费在不同程度上还是资本剥削剩余价值的条件。消费关系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最终体现和实现,是生产关系的不可缺少的内容。消费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是消费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 发展资料 消费方式 ☛ 000005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