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费;花费;消费hàofèi huāfèi xiāofèi【同】 都是动词;都有人力、物力、财力等因使用而渐渐减少的意思。 【异】 “耗费”侧重于使花费掉、用掉;可用于人力、物力、财力、心血、时间等;含有消极意味;多用于书面语。[例]~了如此多的时间仍然没弄好,真让人沮丧。“花费”侧重于使用和消费的过程;可用于人力、物力、财力、心血、时间等,一般不用于自然力的腐蚀、风化等作用;中性词;口语。[例]这次搬家~了多少?“消费”侧重于为了生产或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质财富;多用于具体事物,不用于心血、时间等;中性词;多用于书面语和正式场合;一般不带宾语;常构成“消费品”、“消费者”、“消费资料”等,“耗费”、“花费”均不能。[例]国家鼓励~,以拉动内需。 【反义】 耗费—积聚 聚积 积累/ 消费—生产 积累
消费;消耗xiāofèi xiāohào【同】 都可作动词;都有用掉、耗费掉的意思。 【异】 “消费”着重指为了满足生产或生活需要而把财物使用掉;消费的对象是较具体的财物;可构成“消费品”、“消费者”、“消费热”等词语。只作动词。[例]他们家是高档~。“消耗”着重指精神、力量、东西等因使用或受损失而渐渐减少,还可指使消耗;既可以是具体财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例如:精力、时间、能量等;适用于物。除作动词外,还可作名词,表示消耗掉的东西,例如:“消耗太大,会增加产品的成本”;“消费”没这种用法。[例]如果进食太多而不~,人就会发胖。 【反义】 消费—生产 积累/ 消耗—补偿 补充 积聚 聚积 消费xiāofèi消耗物质资料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 合理~。 【同】消耗 【反】积累 生产 消费xiāofèi〈动〉为生活和生产需要而消耗物质资料:高消费︱消费观念。 【同义】耗费︱损耗。 【反义】积蓄︱蓄积。 消费(同)消耗 耗费 (反)积累 生产 消费xiāo fèi为了生产和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质财富。1903年梁启超《新大陆游记节录》:“美国非不能推广其工业品于海外,实缘本国人消费力甚大,现在尚无余裕以输于外耳。”1904年《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学科)法制及理财: 民法、理财总论、生产、分配、流通、消费。” 消费xiāo fèiпотреблéние耗费、消费、消耗;积聚、积累○耗费hào fèi(动)消耗;花费:~财力|~人力物力 |~时日 |~心血|~原材料|~资金。 ○消费xiāo fèi(动)为了生产和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质财富:内需的一大部分由百姓日常~形成|限制不可再生资源的~|解放前的北京是一座~型城市|~水平。 ○消耗xiāo hào(动)(精神、力量、东西等)因使用或受损失而渐渐减少:财力~不多|干这活太~体力 |~能源|~战斗力。 ●积聚jī jù(动)(事物)逐渐聚集:~财富|~力量|把~起来的钱存入银行。 ●积累jī lěi(动)逐渐聚集:~资金|~资料|~经验。
积累、生产;消费○积累jī lěi(名)国民收入中用作扩大再生产的部分:资金~|原始~|资本~|社会~|逐渐增加公共~|正确处理~和消费的关系。 ○生产shēng chǎn(动)人们使用工具来创造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资料|~基金|~工具|~过程|~指标|~过剩|投入~。 ●消费xiāo fèi(动)为了生产和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质财富:~品 |~者|生产性~|人民的~水平不断提高|冬季燃料~明显增加。 积累←→消费jī lěi ← → xiāo fèi积累:国民收入中用于扩大再生产的部分。 消费:生活资料方面的消耗。 【例】 国家合理安排积累和消费,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生产←→受胎 受孕shēng chǎn ← → shòu tāi shòu yùn生产:生孩子。 受胎:怀孕。 受孕:怀孕。 【例】 (她)给彩娣按摩,教她在生产时该怎么呼吸,开始作无痛分娩的工作。(茹志鹃: 《静静的产院》) 生产能力稍弱的夫妇往往在1—2年中也能怀孕(有些夫妇,结婚以后,因为环境或生活条件的关系,很少居住在一起,受孕的机会自然会减少)。(王文彬等:《性的知识》) 菩萨初从兜率下时,入母右胁受胎。(唐·道世:《法苑珠林》) 消费 消费通常指个人为生存而消耗商品。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环节,由于消费维持劳动者的生产能力,提高这种能力,因而是生产所必需的。生产决定消费,为消费提供对象,确定消费的方式,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反过来,消费又刺激生产,为生产提供可能,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消费这一概念还包括生产消费,即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消耗。生产消费是产品价值构成的一个因素,是增加社会财富、扩大再生产的重要途径;同时,生产消费是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的实现,为个人消费提供了可能。 ☚ 商业利润 消费结构 ☛ 浪费 浪费糜(糜费;糜耗;耗糜;浮糜) 靡(浮靡) 侈 糟(糟践;糟蹋) 作践 作挞 作蹋 遭塌 踢荡 踢腾 踢踏 耗废 耗费 浪废 浮费 漏费 消费 横费 旷费 麋费 屑越 浪费,不利用:荒秽 荒废 浪费钱财:靡财 既使人民劳苦,又浪费钱财:劳民伤财费财劳民 伤财劳民 疲民费财 劳民费财 使军队劳累,耗费钱财:劳师费财 使军队长期劳累,耗费大量财物:老师费财 老师糜饷 糟蹋美好的事物:爨琴(煮鹤爨琴) 烧琴煮鹤 煮鹤焚琴 煮鹤烧琴 焚琴煮鹤 焚琴鬻鹤 因不识货而把好东西胡乱地糟蹋了:哀梨蒸食 蒸食哀梨 任意糟蹋东西:暴殄天物 暴弃天物 天物暴殄 任意浪费、糟蹋:暴殄 抛撒,糟蹋:抛费 浪费时间:荒废 睡大觉 荒废光阴:愒日 贪图安逸,旷费时日:玩愒 玩日愒日玩日愒时 玩日愒月 玩日贪日 耗费心思和精神:费心劳神 费神劳心 折腾浪费:疲费 挥霍浪费:破散 铺张浪费:夸靡 铺腾 大摆排场,铺张浪费:张筵设戏 奢侈浪费:奢(奢费) 侈靡(~之风) 靡侈 鸱靡 侈费 奢侈靡费:奢糜 奢靡 泰靡 桂薪 贵尚 奢华,奢靡:靡丽 华艳奢靡:艳靡 丰盛奢靡:丰靡 白白浪费:空耗 白耗 虚耗 虚糜 白搭 浪费过度:靡费 极度浪费:淫侈 过度享受,恣意浪费:淫靡 在艰难困苦时做奢侈浪费的事:时绌举赢时诎举赢 时绌举盈 势绌举赢 (对人力、财物、时间等用得不当或没有限制:浪费)
另见:使用 物品 奢侈 白费 时间 挥霍 ︱节约 ☚ 不吝啬 奢侈 ☛
消耗 消耗耗(耗费;~油;~电;~眼;耗废;能~) 花(花用) 化 破(破耗;破费;破用;破使;消破)销(销耗;销磨;销铄;销烁) 费(费失;费捐;消费;疾费) 抏 秏 消乏 消废 消铄 消纳 消糜 磨灭 消耗,消损:消蚀 自身消耗:内耗 消耗很多:煞费(~苦心) 浪费,耗费过度:靡费 (逐渐消减少耗损:消耗) 另见:减少 失去 损失 耗损 消磨 消失 钱财 时间 徒劳 ︱积累补充 ☚ 消耗 损耗 ☛
消磨 消磨消(消铄;消靡;消弃;消费;消损;淹消) 打发 折磨(~光阴)销铄 销烁 耗磨 融蚀 消磨时间、日子:泡 消磨时日:永日 消磨时光:消日 送日 打磨陀 消磨夜间时光:永夕 无端消磨时光:魔驼 消磨空余的时间:消闲 遣闲 破闲 销旷 到热闹的场所去凑趣消闲:趁哄 趁浪 凑热闹 趁热闹 趁打哄 趁打夥赶热闹 偶尔也凑凑热闹:逢场作戏 当场作戏 无聊地消磨时间:泡泡 (以某种方式度过空余时间:消磨) ☚ 消遣 虚度 ☛ 消费xiāo fèi耗费,花费。《宋书·徐爰传》:“比岁戎戌,仓库多虚,先事聚众,则~~粮粟。” 消费 消费xiaofei人们为满足需要对物质资料的使用和消耗。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生产消费指生产过程中工具、原料、燃料等生产资料和活劳动的消耗,它本身包括在生产中。生活消费指人们为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对各种生活资料的消耗。生活消费是人们恢复劳动力的消耗并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通常所说消费指生活消费。生活消费可分个人消费(个人维持自身及家庭成员的生存、发展的需要而消耗各种生活资料)和社会消费(用于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物质消耗)。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生产、分配、交换共同构成再生产过程的总体。消费决定于生产,即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消费方式和消费的动力。消费对生产也有反作用,即消费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条件;消费是产品的完成,它使生产出的产品最终成其为产品;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需要,创造出生产的动力。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具有不同性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与消费之间存在着对抗性矛盾,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与劳动者消费能力相对狭小的矛盾,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与消费是相互促进的统一体,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与提高广大劳动者的消费水平直接结合,全体社会成员不断增长的消费需要成为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发展的动力。 ☚ 积累 生产消费 ☛ 消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环节之 一。人们使用物质资料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的过程。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前者指生产过程中工具、原料、燃料等的消耗,后者指人们为满足其生活需要而耗费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通常所说的消费,指个人消费。 消费Consumption人们使用和消耗商品与服务以满足自己需要的行为和过程,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生产消费,即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和活劳动的使用和消耗,是一种中间消费。生活消费,即人们生活中对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的使用和消耗,属于最终消费。消费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活消费。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产品经过生产、分配、交换,最后到消费环节。生产和消费构成社会再生产的起点和终点,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生产为消费提供消费对象,消费使生产最终完成,并创造出新的需要促进生产发展。 消费人们为了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对物品和服务的消耗与花费。消费存在的原因是,人是一种不断新陈代谢的生命体,人们为了生存、恢复劳动能力以及全面发展,必须持续地消费。在现代社会中,消费品(包括物品和服务)基本上来源于社会生产。因此,生产决定着消费,既决定着消费品的数量、质量和品种,更决定着消费方式。反过来,消费由于其形成市场并最终决定总需求,也对生产活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或限制性影响。发现和开发潜在的消费领域,是企业生产、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消费可以分为个人消费和集体消费、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商品性消费和服务性消费、长期消费和即期消费、生活必需品消费和奢侈品消费等。 消费为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需要而消耗物质资料的行为。广义上说包括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通常所说的消费是指个人消费,即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对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的消费。它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消费和生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生产决定消费,为消费提供对象,决定消费的方式,并引起人们新的消费需要;另一方面,消费对生产又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影响生产的发展。表现在: (1)消费过程就是劳动力再生产的过程。(2)产品在消费中才成为现实的产品,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3)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需要,为生产提供动力和目的。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消费具有不同的性质。在资本主义社会,消费表现为尖锐的阶级对抗。一方面,不劳而获的资本家穷奢极欲,过着豪华的生活;另一方面,工人的消费仅是再生产劳动力的需要,被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资本家为了追逐剩余价值,使生产有无限扩大的趋势,这种生产和消费对抗性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消费水平会随生产发展不断提高,同时,消费又会反过来促进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和消费还存在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通过国家自觉地有计划地予以调节。 【参】生产消费 个人消费 消费 消费人们消耗物质资料以满足生活需要的过程,通常是指个人为生存而消耗商品。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环节,由于消费维持劳动者的生产能力,并可能提高这种能力,因而是生产所必需的。生产决定消费,为消费提供对象,确定消费的方式,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反过来,消费又刺激生产,为生产提供可能性,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产品不被消费,使用价值不被实现,生产就毫无意义,就会使生产停滞,产品只有在消费中才能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从一般意义上讲,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如果对社会产品的消费量大,消费要求很高,不断需要先进的产品,就会促进生产的迅速发展,使生产的科技水平日益复杂精湛。在不同社会形态里,消费与生产的关系是不一样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追逐利润,而不是为了社会的消费,只有在消除了剥削制度的社会中,生产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成员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消费需要。但即使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消费也同样会对生产发生巨大的影响。如果人们仅仅为生产而生产,不考虑消费的需要,就要出现经济危机;如果人们为消费而生产,就有可能促进经济的良性运行。 消费这一概念还包括生产消费,即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消耗。用于狭义的概念则专指生产工具、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的消耗。在生产过程中如果不消费生产资料,就不会有生产。生产消费是产品价值构成的一个因素,是增加社会财富、扩大再生产的重要途径;同时,生产消费是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的实现。生产消费是个人消费的前提和决定性的阶段,它为个人消费提供了可能。生产消费的各个环节构成生产过程,它反映出人们对自然界控制、改造的能力。 ☚ 资金密集型企业 消费价格指数 ☛ 消费 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生产消费本身包含在生产之中。生活消费是指人们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消费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通常所说的消费,指生活消费。 生产函数 是描述产出与投入之间关系的一种函数。如果假定用几种投入生产一种产品,用Y表示产出量,xi(i=1,2,…,n)表示几种投入物的数量,用投入向量X表示投入,x=(x1,x2,…,xn),则生产函数表示为: Y=F (X,t) 其中,t为技术水平指数。以上是生产函数的最一般的表达形式,每一种具体的生产函数都因其具体情况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特征。可以从多方面来刻划生产函数的特征,例如各次性、替代性、技术变化特征等。 ☚ 积累 投资函数 ☛
生活消费/消费需要/消费经济学/消费心理学/需要层次理论/消费群体/消费水平/恩格尔定律/信用消费/消费质量/消费率/消费结构/家庭消费结构/文化消费/非经常性消费/宏观消费结构/消费规模/消费方式/消费社会化/消费动机/消费者购买行为/消费者卷入/消费技能/消费流行/消费习俗/消费合作社/消费者权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国消费者协会/消费者监督/消费政策/过度消费/消费效益/消费倾向/消费热点/消费刚性/消费弹性/攀比行为/从众行为/即期消费/远期消费 ☚ 最终产品 生活消费 ☛ 消费 消费指人们为了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对物品和服务的消耗与花费。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消费可以分为个人消费和集体消费、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商品性消费和服务性消费、长期消费和即期消费、生活必需品消费和奢侈品消费等。 ☚ 潜在产量 消费刺激 ☛ 消费 消费Consumption人们在物质资料和劳务的生产与生活中,对生产要素和生活资料的消耗过程。广义的消费含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通常所讲的消费是指生活消费。生产消费主要指生产过程中对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使用和消耗。生产消耗过程与生产过程具有直接的同一性,直接属生产范畴,是一种生产行为,其结果是生产出新的产品。生活消费是指人们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消费各种生活资料、劳务和精神产品的过程和行为。生产消费属于中间消费,归根结底是为了生产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各种物质产品和劳务。生产消费是生活消费的先导和媒介。生活消费属于最终消费,是生产消费的前提,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在社会再生产中,生产和消费构成了社会再生产的起点和终点。消费与生产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内在联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生产决定消费,主要表现在: (1)生产为消费创造材料,提供对象,从而决定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 (2) 由于生产为消费创造的对象“不是一般的对象,而是一定的对象,是必须用一定的而又是由生产本身所媒介的方式来消费的” (马克思,1972,P.94~95)。因此,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3) 生产通过生产出来的产品,在消费者身上引起需要,从而创造出消费的动力。生产还生产出消费者,提高消费者的素质和消费能力。在生产对消费起着决定作用的同时,消费反作用于生产,主要表现在: (1) 消费作为再生产的一个内在环节,使生产得以最终实现。没有消费,产品就不能实现,再生产就会中断; (2) 消费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一个条件,因而它本身就是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 (3) 消费创造出新的需要,创造出生产的动力。消费也制约着生产的规模、结构和速度。由此看来,消费既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又是下一轮社会再生产的起点。 有人提出 “生产与消费的双重决定论”,认为生产决定消费是不言而喻的,消费决定生产主要表现在: (1) 消费为生产创造出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决定生产的前提条件; (2) 消费生产出生产的主体; (3) 消费既是再生产过程的终点,又是下一生产过程的起点、出发点,决定生产方向,重新引起整个再生产过程。马克思说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 (4) 消费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惟一目的,目的决定手段,这决不能颠倒。 消费与流通的关系是: 在市场经济中,流通是生产和消费之间必不可少的中介,通过流通领域,才能满足多方面的消费需要。流通对消费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 (1) 流通的规模、速度,市场上消费品的供应结构都制约着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 (2) 流通影响消费的方式。商品流通使自给性消费的比重下降,引起消费方式的变革; (3) 消费品的市场价格制约着消费的水平、质量和结构等; (4)流通中货币的数量和动态,影响着消费; (5) 流通的状况对消费效果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消费对流通也有重要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 (1) 消费是流通的目的和动机,使流通得以最后完成,并不断地对流通以新的推动和促进; (2) 消费的规模和速度是决定流通的规模和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3) 消费结构制约着流通领域中的商品结构。流通作为中间环节才使得消费得以反馈于生产,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也是首先表现在它对流通的作用上,并由流通传递给生产。 消费与分配的关系: 分配也是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中间环节,消费以分配为基础并表现其结果。消费资料的分配是造成人们在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的决定性因素。它反映人们在社会消费生活中的地位,是决定消费是否合理的重要条件; 而消费是分配的最终实现,消费是对一定的分配制度和分配体制的检验。 消费是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反映人对产品的一种生理学意义上的消费关系,而更为重要的是反映消费本身形成的经济关系,这种消费关系反映消费领域中人与人的关系。消费关系的主要内容有: (1) 消费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2) 不同社会阶级、阶层、集团和个人在消费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和消费者权益等方面的差别和联系; (3) 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等方面的具体状况。消费关系是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生产领域里的关系,分配领域的关系、交换领域的关系一样,是生产关系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消费反映生产关系的主要表现在于: (1) 消费水平反映不同阶级、不同社会集团在社会中的经济关系,反映不同社会的社会经济性质;(2) 消费结构也反映出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不同的消费者消费不同种类的生活资料和劳务,以及这种不同的生活资料和劳务在总消费中的各自所占的比重,取决于其经济地位;(3) 消费方式以生产方式为前提,消费方式反映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是一种社会的方式; (4) 消费与社会经济规律的联系是密切相关的,离开了消费,就难以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 与消费关系相对应的消费力,是指在社会一定的发展阶段上消费者消费各种生活资料(含劳务) 的能力。是社会生产力在消费领域的反映,是通过消费者和消费资料的结合表现出来的,它只能在消费过程实现。尹世杰提出要建立消费力经济学,他在 《消费力经济学大纲》 一文中指出,消费力有三个要素: 一是消费主体,即消费者; 二是消费客体,即消费资料(包括劳务); 三是消费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消费力反映三个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消费力的分类,从层次上看,可分为满足生理需要的消费力,满足心理需要的消费力,满足文明需要的消费力; 从整体上看,可分为物质消费力和精神消费力; 从主体与客体的结合来看,可分为潜在消费力、有支付能力消费力、实际消费力。消费力的运动规律是: 消费者运用自己拥有的消费能力,与消费资料相结合,使消费需要得到满足,提高了人的素质,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他还提出要解放消费力,发展消费力,促进市场经济发展; 要注重发展精神文化消费力,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费力,要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 (尹世杰,1993,P.243~256)。 ☚ 后向联系 消费环境 ☛ 消费 消费Consumption生产的对称,社会再生产的基本环节之一。它指人们通过对各种劳动产品 (包括劳务和精神产品) 的使用和消耗,满足其各方面的需要,以实现人本身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和行为。广义的消费含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生产消费是对生产资料和活劳动的使用和消耗,以实现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和行为。生活消费是消费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社会再生产中,产品经过生产、分配、交换到消费。生产和消费构成社会再生产的起点和终点,是社会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中介环节。这四个环节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的矛盾统一体。“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2页)。 长期以来在对待消费问题上存在着形而上学和唯物辩证法两种根本对立的消费观。形而上学的消费观,是脱离社会再生产的有机整体和其他环节孤立地考察消费。因此,他们把消费看作是一个消极的因素,是对已经生产出的社会财富的消耗。这种消费观在国家政策上的反映,就是重生产、轻消费; 片面地强调积累基金的增长,忽视消费基金的相应增长; 片面地强调生产资料生产 (主要是重工业) 的优先增长,忽视消费资料生产 (主要是农业、轻工业) 的相应增长。这就必然导致严重的后果:宇宙飞船遨游太空,重工业畸形发展,军事工业能够与美国抗衡; 但轻工业和农业凋敝,人民必要的生活资料得不到保证。这是前苏联发生剧变的深层次的原因之一。这一惨痛的教训迫使人们进行反思: 重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的消费理论,重新认识消费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重新认识消费与生产之间、消费资料生产与生产资料生产之间、消费结构与生产结构之间的本质联系。 马克思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中运用唯物辩证法精辟地论述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辩证关系,科学地阐明了消费与生产之间的同一性理论。他提出 “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消费直接也是生产” 的命题。前者是指物质产品生产的同一过程同时就是生产资料和活劳动的消耗过程,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是生产资料和活劳动消耗的直接结果。“因此,生产行为本身就它的一切要素来说也是消费行为” (同上书,第93页)。后者是指人们消费生活资料 (包括劳务和精神产品) 的消费过程同时就是生产人本身各方面的素质的生产过程。“正如自然界中的元素和化学物质的消费是植物的生产一样。例如吃喝是消费形式之一,人吃喝就生产自己的身体,这是明显的事。而对于以这种或那种形式从某一方面来生产人的其他任何消费形式也都可以这样说”(同上书,第93页)。马克思称这种联系为消费与生产之间的 “直接的同一性”。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 生产同消费的直接同一并不排斥它们直接对立。它们之间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创造对方的媒介运动。 消费从两方面生产着生产: (1) 消费使生产得以最后完成。产品不同于单纯的自然对象,只有通过消费才能成为现实的产品。马克思举例说: 一条铁路,如果没有通车,不被磨损,它只是可能性的铁路,不是现实的铁路。只有通过消费使产品的使用价值消耗,并转化为消费主体的时候,产品才是现实的产品,产品才得以最后完成。 马克思又进一步指出: 消费完成生产行为,不仅是使产品成为产品的最后行为,而且也是使生产者成为生产者的最后行为,是使生产者的素质通过反复的需要达到完善程度的时候。 (2) 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需要,因而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这是生产的前提。消费在观念上能提出生产的对象,作为内心的意象,作为需要,作为生产的动力和目的。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 生产从三方面生产着消费: (1) 生产为消费提供消费的对象。没有消费对象,消费就无法进行,所以生产产生出消费。 (2) 生产决定消费的性质、消费的方式和消费的动力,并且生产出消费对象媒介的按特定方式进行消费的消费者。 (3) 生产为对象生产主体。消费对于对象所感到的需要,是对于对象的知觉所创造的。“艺术的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 (同上书,第95页)。随着生产现代化的发展,高科技的产品不断涌现,这也会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能够消费高科技产品的消费者。 马克思对消费与生产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了深入详尽的科学分析之后,又进一步进行综合,把这一理论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他指出: 生产不仅直接是消费,消费也不仅直接是生产; 而且生产不仅是消费的手段,消费不仅是生产的目的; 每一方都为对方提供对象,生产为消费提供外在的对象,消费为生产提供想象的对象; 两者的每一方不仅媒介着对方,而且,每一方当自己实现时也就创造对方,把自己当作对方创造出来。 马克思关于消费的理论,即消费与生产同一性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方法论上给人们以重要启示。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一理论和方法,深入进行我国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首先,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重视消费,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消费直接也是生产”,是人本身的生产。从战略眼光来看,我们要生产什么样的人? 马克思作了以下精辟的论述: 要 “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们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他们作为尽可能完整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因为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须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392页)。 当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不能一蹴而就。但是,必须具有这种战略眼光,努力创造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发展,有计划地、逐步实现上述战略目标。反之,缺乏这种战略眼光,对人的生产,特别是对全面发展的新人的生产,放任自流,任其自由发展,其结果必然是人的素质长期得不到提高或提高不大,文盲、迷信和各种陋习困挠着人的生产,使人的综合素质低下。这种损失是最大的损失。 当代国际之间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而高素质的人才 (特别是一国国民整体高素质) 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通过消费生产出来的,是通过不断提高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生产出来的。特别是要通过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来提高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消费水平,优化精神文化生活消费的结构,才能生产出国民整体素质高、全面发展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立足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由此,可以提出三个命题: (1) 人们消费的状况同时就是人本身生产的状况; (2) 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的差别,从另一方面看,就是人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差别; (3) 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国际比较,从另一方面看,就是人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国际比较。《中国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关联研究》(林白鹏等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3年版) 一书对上述三个命题作了科学的论述。 其次,要重视消费的实现功能。“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品生产出来堆在仓库里就算最后完成了,企业也算完成了生产任务。至于这些产品是否被消费者购买了、消费了,是否由可能的产品转化为现实的产品,那是与生产企业无关的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情况发生了骤然的变化:堆放在仓库里没有实现的产品,达到一定点便会使企业的再生产过程中断,甚至破产。在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消费的实现功能,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大潮。 最后,要重视消费为生产提供观念的对象。这个观念的对象就是下一个生产过程即再生产过程应该生产什么,以及应该开发什么样的新产品,原来的产品应如何改进的消费信息。只有经过周密的市场调查,收集、处理和应用这类消费信息,才能生产出适销对路、受到消费者欢迎的产品。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消费经济 消费的动力功能 消费的生产功能 消费的调节功能 消费的信息功能 消费的检测功能 ☚ 一、消费经济理论基本概念 消费经济 ☛ 消费 消费指人们为满足自己需要而使用和消耗物质资料的过程。它包括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生产消费是指生产过程中工具、原料、燃料、辅助材料和活劳动的消耗,它本身含在生产之中。通常说的消费,是指个人消费,即人们为了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消费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个人消费是恢复和发展劳动力所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保证再生产过程不断进行的前提。任何社会的生产归根结底都是为消费服务的。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生产是手段和起点,消费是终点和目的。生产决定消费,消费也反作用于生产。消费直接表现为生产,消费媒介着生产,消费创造出新的需求,是生产发展的动力和目的。社会制度不同,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也不同。 ☚ 分配 必要产品 ☛ 消费/消费力/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生活费指数/消费资料/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发展资料/消费关系/消费方式/消费者/消费额/消费单位/消费习惯/消费倾向/消费发展战略/社会消费/社会公共消费/个人消费/商品性消费/劳务消费/家庭消费/消费社会化/消费需要/消费需求/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需求上升规律/消费心理/消费行为/消费效果/消费水平/消费支出/消费率/消费结构/宏观消费结构/微观消费结构/消费目标函数/消费模式/消费早熟/消费引导/消费膨胀/消费基金膨胀/消费市场/公用事业/消费市场预测/消费信息/消费广告/消费储蓄/消费信贷/消费者权利/供给弹性/需求弹性/消费者利益/总储蓄函数/总消费函数/恩格尔定律/价格效应/相关物品 ☚ 引致需求 消费 ☛
消费 消费为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消耗人力、物力的行为。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生产消费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和消耗。它本身就是直接生产过程。生活消费也称“个人消费”,是指生活资料供人们享用和消耗,以满足人们生活需要,是恢复和发展劳动力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保证生产过程不断进行的前提。通常所说的消费是指生活消费。消费是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之一。消费和生产、分配、交换,共同构成社会生产总过程。这四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消费是由生产决定的,生产为消费创造对象,从而决定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生产通过生产出来的产品,在生产者身上引起需要。同时,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消费再生产出劳动力,创造生产的能动要素; 消费使生产的产品得到最后实现; 消费创造出新的需要,成为生产发展的动力。消费受分配的重大影响,不同社会分配关系的性质,决定产品归生产者个人的比例,从而决定生产者个人消费的生活资料的多寡。消费又是分配的最终实现。产品只有经过分配才能被人们消费。消费还受交换的影响,产品生产出来以后,通过分配决定产品归个人的份额,还必须通过交换,才能进人个人消费。交换是生产和消费的“中介”,人们所生产和所分配到的产品,不一定是自己所要消费的产品,还需要通过交换,才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消费品。交换还通过价格等因素影响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消费对交换有反作用,交换要在消费中得到最终实现,离开消费,交换便失去意义。消费的性质是由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由于生产关系不同,社会再生产的性质不同,消费的性质也就不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归资本家阶级所有,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只是资本生产和再生产的一个要素。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也成了消费的主人,社会主义的个人消费是满足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 消费 消费力 ☛ 消费consumption
消费consumption 消费consume 高~经济high consumption economy/家庭~household consumption/人均~ per capita consumption/国际~者权益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Consumers’Rights and Interests/~不足under-consumption;inadequate consumption/~城市consumer city/~方式pattern of consumption/~国consumer country/~过热overheated consumption/~合作社consumers’cooperative/~环境consumption climate; consumption environment/~黄金周“golden week” for consumption/~基金funds for consumption /~结构consumption pattern/~膨胀inflated consumption/~热点consumption growth area;focus of consumer spending/~水平consumption level;standard of consumption/~税consumption tax/~信贷consumption on credit; consumer credit/~信贷业务consumer lending (or credit)/~要求(需求)consumer demand;demands for consumer goods/~资料means of subsistence/~主义consumeris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