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疾病急死
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急死不多见,下述情况也可发生急死。
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可由胃肠道的多种疾病或病变所致,但引起急死者以上消化道的急性大出血,特别是食道静脉曲张和消化性溃疡为多见。
食道静脉曲张:多系肝硬化的合并症,偶亦见于门静脉、肝静脉或脾静脉的血栓形成,肿瘤压迫或侵犯门静脉根部。曲张的静脉壁显著变薄,表层覆盖的粘膜因血液循环障碍及食物摩擦,易于发生糜烂或受损破裂。一旦出血,很少自发性停止,故常引起致命性出血而急死。有时,食道静脉曲张破裂的直接原因是由于食团通过,或被鱼刺、鸡骨等刺破静脉壁所致。尸检时,除见原发性病变和消化道大量积血外,往往不能发现食道或胃粘膜有静脉曲张,这可能与静脉血管在死后萎陷有关;同时也很难证明出血的精确部位,至多在粘膜上留有一些针尖大出血点。有时甚至肉眼一无所见。但镜下可见在扩张的静脉之上有粘膜急性糜烂,粘膜内可见一些红细胞。
消化性溃疡: 在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中,消化性溃疡占第一位。由于胃和十二指肠粘膜下的血管壁薄、管径大,很容易被慢性溃疡所侵蚀,引起严重的呕血或便血。当动脉被侵蚀或形成动脉瘤后破裂,则引起大出血,患者死于出血性休克。尸检时,见胃和/或十二指肠中充满血液。剪开胃肠时,要尽量收集全部液状血和血凝块,作出总出血量的估计,并仔细检查溃疡底的破裂血管。
偶见胃癌和胃平滑肌瘤的血管破裂,胃粘膜脱垂、胃动脉硬化、急性出血性胃炎和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等也可引起急性出血性休克致死。有时,因剧烈呕吐或严重干呕可引起食道-胃交界处或粘膜下层的纵形撕裂,大出血致死。
急性腹膜炎 在现代医疗条件下,急性腹膜炎不常引起死亡,但在某些病例仍能引起死亡。本症多继发于腹腔脏器的穿孔、破裂和急性肠梗阻。突然出现急腹痛,腹腔渗出大量液体,肠蠕动停止,呕吐,失水,有时伴有腹泻、虚脱,病情凶险者可在1~2天或更短时间内死亡,由此容易使人怀疑是砷中毒,必须作化学检查。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绝大多数死于中毒性休克,个别病人在胃、胆囊等器官急性穿孔,尚未形成明显腹膜炎之前,因消化液刺激迷走神经和腹膜,引起剧烈的全腹痛而死于腹膜休克。尸检时,多数可见腹膜弥漫性炎症,少数死于腹膜休克者,可能只见腹腔脏器穿孔及其内容物,而不一定见有明显的腹膜炎症。
暴发型病毒性肝炎 细胞免疫正常的人感染大量毒力强的肝炎病毒使绝大部分肝细胞受累,由于被致敏的淋巴细胞与肝细胞表面的病毒抗原结合,所放出的淋巴因子使病毒与肝细胞都遭受破坏,迅速导致广泛性肝坏死,如同化学品或毒物引起的暴发型中毒性肝炎一样,遂出现严重的肝损害。患者起病急骤,恶心,呕吐,黄疸急剧加深,病情进展迅速,肝功能高度障碍,在24小时或稍长时间内死于急性虚脱、肝昏迷、胃肠为主的大出血或急性肾功能衰竭,故又有电击型或恶性肝炎之称。尸体检查见肝体积明显缩小,重量减轻,包膜皱缩,边缘锐薄,质地异常柔软;切面高度郁胆,呈土黄色,又称“急性黄色肝萎缩”。镜检,肝小叶结构消失,呈弥漫性大片肝坏死,仅小叶周边有少量变性的肝细胞残留,充血、郁胆、炎细胞浸润极为严重。尚可见胆汁性肾病、胃肠道广泛出血、脑水肿、心肌炎、腹水等病变。如疑为中毒性肝炎时必须做毒物分析。
急性肠梗阻 急性肠梗阻多由蛔虫阻塞肠道、绞窄性疝、肠套叠或肠扭转等引起。在绞窄性肠梗阻时,不仅肠道阻塞,肠系膜动静脉亦同时受压闭塞,可在18小时内形成出血性肠梗死,甚至发展为肠坏疽和腹膜炎。偶尔,单纯性肠系膜血管阻塞,如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或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诱发原位血栓形成或肠系膜血管栓塞也可引起与上述相同的后果。患者突然出现腹绞痛,持续呕吐,严重脱水,造成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可在24~48小时内死于低血容量性休克,或因肠腔和腹膜炎的毒性分解产物被吸收而死于中毒性休克。尸检可见出血性肠梗死合并肠坏疽,甚至肠穿孔和弥漫性腹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