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海蜇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海蜇hǎizhé腔肠动物,青蓝色,半透明,生活在海洋中。上半部隆起的伞状部分,叫海蜇皮,下半部的口腕,叫海蜇头,都可以吃。 古代名物 > 水族類 > 雜部 > 腔腸 > 海蜇 海蜇 hǎizhé 亦稱“蜇皮”、“水母”、“樗蒲魚”、“石鏡”、“海蛇”。體呈半球形,隆起成傘狀,下面有許多觸手,口腕缺裂成瓣片,一般呈青藍色,亦有白色。生活在海中,可食。《正字通·虫部》:“蜇,江蜇,即海蛆。味鹹,可生啖。俗呼海蜇,亦曰蜇皮,以其似皮也。”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鱗四·海䖳》:“[釋名]水母、樗蒲魚、石鏡。”清·顧張思《土風録》卷五:“《臨淮新語》云:水母乾者名海蜇,腹下有腳紛紜,名曰蜇花,鮮者一名海䖳。氣最腥,爲蟲之所宅,蟲者蝦也。” 海蜇圖 腔肠动物 腔肠动物蚯蚓:蚓(土蚓;丘蚓;附蚓;寒蚓) 螾(地螾;丘螾) 蟺(土蟺;曲蟺;蜿蟺) 蟮(曲蟮;蛐蟮;蛴蟮) 螼(螼螾;螼蚓) 地龙 土龙 蜸蚕 歌女 龙媒 蠢蝡 鸣砌 曲善 ☚ 两栖动物 节肢动物 ☛ 海蜇药名。出《食物本草会纂》。又名海䖳。为海蜇科动物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的口腕部或伞部。分布我国沿海各地。咸,平。入肝、肾经。清热化痰,软坚消积,润肠。治痰嗽,哮喘,痞积胀满,大便燥结,脚气,痰核。煎服:30~60g。本品每100g含蛋白质12.3g,脂肪0.1g,碳水化物4g,钙182mg,磷微量,铁9.5mg,维生素B1 0.01mg,维生素B2 0.04mg,尼克酸0.2mg。还含胆碱和碘。以微热溶解的海蜇原液,有胆碱样作用。 海蜇jellyfishRhopilema esculentum Kishinouye,又称海䖳。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伞径30~60 cm,最大达1 m。体呈麻菇状,分伞体和口腕两部;伞部胶质坚硬,青蓝色;口腕有乳白色触手8枚,各枚裂成许多瓣片。行世代交替生殖,水母型通过有性生殖产生无性世代水螅型,水螅型通过横裂生殖产生有性世代水母型。水母型营浮游生活,水螅型营固着生活,海蜇是指水母型。广布中国沿海,以浙江产量最多,供食用,并可入药。捕获后以明矾和盐处理,除去水分,洗净并再用盐渍,伞部称为“蜇皮”,口腕称为“蜇头”。世界海蜇年产量以泰国产量最高,中国次之。海蜇的人工育苗和放流增殖均已获得成功,对增加海蜇的产量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海蜇 海蜇Jellyfish腔肠动物。体如伞状,分上、下两层,层间物质可产生浮力,会游动。加拿大海域大约有110种,大多数无害。 海蜇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科海蜇属。又称水母等。球形,伞径一般30~50cm,最大可达1m。体分伞体和口腕2部,口腕有乳白色触手8枚。体色青蓝色、暗红色或黄褐色。口腕上有刺细胞和腺细胞用以捕食。雌雄异体,在黄海、渤海区8月中下旬成熟。受精卵卵径95~120μm,在体外经7~8h发育为浮浪幼体,4d内大多数附着于礁石等基质上变形为有4条触手的早期螅状体,经15~20d成长为1~3mm长、具有16条触手的螅状体,并以此形态在海域底层过冬。在此期间,周而复始地进行无性生殖。刚脱离亲本的无性生殖后代伞径1.5~4mm,重3mg,能自由浮游和摄食,生长迅速。经发育、变态,10多d后成为伞径约20mm的幼蜇。2~3个月内成为伞径300~600mm、体重6kg以上的成体,进行有性生殖。每年入春以后,当海蜇发生地的水温上升到15℃以上时,相继出现幼海蜇。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省沿海的春、夏海蜇渔汛期一般为4~7月。江苏以南沿海的秋季蜇汛,渔期为8~10月底。黄海中北部和渤海区海蜇渔期为8月中旬至9月末。海蜇风味独特,营养价值较高,每100g海蜇含蛋白质12.3g、脂肪0.1g、碳水化合物4g、钙182mg、铁9.5mg、碘13.2μg、维生素B10.1mg,维生素B20.04 mg,烟酸0.2 mg。海蜇可食用,也可入药。加工后的伞体部称为海蜇皮,口腕称为海蜇头。游泳能力很弱,常随海流漂浮。遇大风、大雨或强阳光照射下潜。中国沿岸有黄斑海蜇、海蜇和棒状海蜇3种。除食用外,还可药用。具清热解毒、化痰软坚、降压、祛风、消积、润肠之功效。 海蜇 海蜇haizheRhopilema esculenta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营海洋漂浮生活。伞部隆起呈半球状,直径达25~50厘米,最大可达1米,外伞表面光滑,伞缘有8个缺刻,无缘触手。中胶层较厚硬,常呈青蓝色。口腕8条,每条口腕约有150~180条丝状物和30~40条棒状物。大形的口消失,依靠瓣片上的小形吸口吸食小动植物。内伞部具有发达的环肌,呈红褐色、深褐色、金黄色或乳白色。分布我国南北各海,以浙江和福建沿海最多。每年八、九月份,成群出没海面,可供食用,并可入药。捕获后用明矾和盐处理,除去水分,洗净并再用盐渍,加工后的伞部俗称“蜇皮”。口腕部俗称“蜇头”。 图120 海蜇 ☚ 海月水母 珊瑚虫纲 ☛ 海蜇 海蜇Haizhe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的种类。海蜇生活在海洋中,成体为水母型,具一半球形的伞,中胶层很厚, 伞口面的口腕愈合后又特化形成许多须状的分支,上面密布吸口和小触手,海蜇以取食微小动植物和微生物为生。雌雄分体,间接发育。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浮浪幼虫游泳生活一段时期后形成螅状体固着下来,该幼体可通过滑动留下足囊行无性生殖,每一个足囊可长成为一个新的螅状体,不久,螅状体经横裂体无性繁殖出多个碟状体,每一碟状体发育为一海蜇。常有些小鱼虾与海蜇共生,如水母虾、玉鲳鱼等,平时游荡在海蜇的口腕部,受到惊吓则潜入伞下,海蜇由此感知危险临近而沉入水底。 ☚ 水螅 海葵 ☛ 海蜇 海蜇Rhopilemaesculenta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营海洋漂浮生活的二胚层动物。分布我国南北各省沿海,以浙江和福建沿海最多。每年八九月份,成群出没海面。捕获后要及时加工,否则即化成液状。一般可用明矾和盐加工处理,除去水分、腥味,洗净并再用盐渍,加工后的伞部称“海蜇皮”,口腕部称“海蜇头”,均可供凉拌食用。营养非常丰富,不仅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A、B1、B2等,而且还含有对老年人身体健康极为有用的钙、磷、铁等。由于老年人的消化能力较弱,易患腹泻的老年人不要多吃,“脾胃寒湿者勿食”。祖国医学认为海蜇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降压、祛风除湿、消积润肠的功效,能治咳嗽哮喘、大便燥结、高血压、溃疡等症,可以入药治疗高血压,有效率可达82.6%。
☚ 水鲜 褐云玛瑙螺 ☛ 海蜇 海蜇海蜇, 又名海䖳、 水母、樗蒲鱼。始载于《本草拾遗》,原名蜡。为海蜇科动物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的口腕部或伞部。原动物在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其口腕部俗称海蜇头; 伞部俗称海蜇皮,亦称白皮子。 ☚ 芋头 狗宝 ☛ 海蜇jellyfish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