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海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海禁

 清初为了镇压抗清力量,颁布禁海令,“寸板不得下海”。接着又颁布迁海令,强制闽、广、苏、浙沿海居民内迁50里,越过限界者斩首。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收复台湾后,一度有所放宽,但很快又严申海禁,迄至鸦片战争以前,广州以外的各港口皆奉命封闭。大清律中列有违禁下海的专门条款,凡是将车、马、牛、军需、铁货、铜钱、绸缎等物品私自出海作交易的,杖责一百,货物车船充公入库,地方主管如果知情而放纵不禁,则与犯禁海令者同罪。乾隆时曾就海禁条例补充了30余例。直到1910年颁布《现行刑律》时才予以删除。清朝的海禁政令,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海进;海禁

◉ 海进hǎijìn  海侵。海面相对于陆地上升时,海水进入并淹没陆地的现象。〈例〉~区/ ~现象。
◉ 海禁hǎijìn  指禁止外国人到中国沿海通商和中国人到海外经商的禁令。明清两代都有过这种的禁令〈例〉清朝末年,外国殖民主义者侵入我国,清政府被迫取消了~。

海禁

097 海禁

明末清初时禁止外国人到中国沿海通商和禁止中国人到海外经商的禁令。海禁严重影响了我国的海外贸易,使一度繁盛的古代海外贸易走向衰落。1684年清政府废除海禁,欧美各国才又相继来华从事贸易活动。

☚ 公凭   历史上的开放政策 ☛
海禁

海禁

明清政府禁止民间与海外通商的政策。明王朝建立之初, 为巩固统治, 防范倭寇, 除政府自身与海外某些国家或某些部族建立一定的交往关系, 实行 “勘合贸易”外, 在沿海地区严厉禁止一般商民私自与外国通商往来, 洪武(1368—1398)时规定“片板不许下海”, 违禁者置之重法。是谓“海禁”。迄至嘉靖年间(1552—1566), 屡下禁海之令。隆庆(1567—1572)中, 适应国内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为增加财政收入,逐渐放宽海禁, 除日本外, 准许民间商船与南洋和东南亚诸国通商。清初实行海禁, “片板不许下水, 粒货不许越疆”, 违禁者不论官民, 一律处斩, 货物入官。顺治十八年(1661)颁布“迁海令”, 强迫东南沿海各省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以禁阻私人出海贸易。康熙二十年( 1683 )海禁始有松弛,二十四年( 1685 )在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四处设立海关,作为通商口岸,规定只准载重五百石以下的小船出海,载重较多或能远航的大船仍在严禁之列。到康熙五十年( 1711 )又重申海禁。从乾隆二十二年( 1757 )起,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对外通商口岸仅限于广州一地。

☚ 市法五款   朝贡贸易 ☛
海禁

海禁

明清两代禁阻民间商船从事海外贸易以及规定外国商船只准在指定的港口进行贸易所采取的措施。明嘉靖二十七年 (1548年) 朝廷派朱纨巡抚浙江,兼提督福建军务,实行海禁。清初,政府实行限制对外贸易的政策。顺治 (1644—1661) 时期,清廷厉行“海禁”,“寸板不许下海”。来华的外国商船,只准驶泊澳门一地。康熙二十二年 (1683年),清统一台湾后,开放海禁,并于广东澳门、福建漳州、浙江宁波、江南云台山设立海关,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因英国等殖民者在中国沿海进行非法活动,清廷于乾隆二十二年 (1757年),下令只准在广州一处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理外商来华贸易事宜,并制定条规和章程,对外商贸易进行限制。

☚ 广东十三行   迁海令 ☛
0001069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7:5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