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湿地
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错过渡地带。按国际湿地公约的定义,滨海湿地的下限为海平面以下6米处 (习惯上常把下限定在大型海藻的生长区外缘),上限为大潮线之上与内河流域相连的淡水或半咸水湖沼以及海水上溯未能抵达的入海河的河段。与此相当的用语有海滨湿地、海岸带湿地或沿海湿地等。地形上包括河口、浅海、海滩、盐滩、潮滩、潮沟、泥炭沼泽、沙坝、沙洲、泻湖、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海湾、海堤、海岛等。
滨海湿地。包括滩涂湿地、浅海湿地、岛屿湿地等。滩涂湿地是低潮线以上到高潮线之间、向陆地延伸可达10千米的海岸带湿地,包括潮上带湿地和潮间带湿地。潮上带湿地一般常年积水或季节性积水,水源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河水和地下水,是滨海湿地需水的主要关注对象。潮间带在各地宽窄不同,一般宽3—4千米。浅海湿地主要指浅海湾及海峡低潮时水深在6米以内的水域。浅海湿地海水温度适中、盐度较高、营养物丰富,适于鱼、虾、贝、藻生长繁殖。岛屿湿地林木多、滩涂广阔,是鸟类的迁徙栖息地。
我国的滨海湿地主要包括浅海水域、潮下水生层、珊瑚礁、岩石性海岸、潮间沙石海滩、潮间淤泥海滩、潮间盐水沼泽、红树林沼泽、海岸性咸水湖、海岸性淡水湖、河口水域、三角洲湿地12种类型。我国滨海湿地总面积594平方千米,主要分布于沿海省区和港澳台地区。大陆海岸线长1.8万多千米,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6900多个,面积8万多平方千米,发育岸线1.4万千米; 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入海河流1500多条; 面积10平方千米以上的海湾160个。滨海湿地以杭州湾为界,杭州湾以北除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的部分地区为岩石性海滩外,多为沙质和淤泥质海滩,由环渤海滨海和江苏滨海湿地组成; 杭州湾以南以岩石性海滩为主,主要河口及海湾有钱塘江—杭州湾、晋江口—泉州湾、珠江口河口湾和北部湾等。我国滨海湿地可分为盐沼湿地、潮间砂石海滩、潮间带有林湿地、基岩质海岸湿地、珊瑚礁、海草床、人工湿地、海岛湿地。
海滨人工湿地。处于海滨的人工湿地是海滨湿地的一种。滨海地区的人工湿地以水库、鱼塘、与生态恢复或重建的湿地为主。鱼塘是滨海地区最为常见的人工湿地,大部分鱼塘或是建在海堤以内,或是建在海滩边的沙堤后。在南方沿海,尤其是砂质海岸上,普遍筑有虾塘、鱼塘,有的建在沙堤内侧,有的则占据了相当面积的泻湖。在围垦、晒盐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人工湿地,以盐生草甸和浅水的咸水湖 (池塘) 为主。在滨海地区的一些废弃盐田和圈围咸水湖也是一类人工湿地,这类湿地具有稳定的水深和较高的盐度,在北方海岸带上有较多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