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海湾战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海湾战争hǎiwānzhànzhēng

指1990年由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引起的、以英美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的战争。
 ◇ 埃及总统呼吁伊拉克立即撤军避免战争 一些中东国家对海湾战争危险作出不同反应(人民日报.1990.12.26)
 ◇ 1991年,美国出动海陆空三军,在科威特打响号称“沙漠风暴”的海湾战争。(人民日报.2000.12.20)

海湾战争HǎiwānZhànzhēnɡ

指1990年由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引起的英美各国参加的对伊拉克的战争。

海湾战争

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38国部队在伊拉克、科威特等地区,对伊拉克进行的战争。1990年8月2日凌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6天后宣布吞并科威特。战争发生的当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要求伊拉克无条件从科威特撤军,遭到拒绝。8月6日,美国开始向海湾地区部署部队。英法等38个国家相继出兵。多国部队总兵力为69万人(其中美军45万人),坦克3500辆(其中美军2000余辆),装甲车3000余辆(其中美军2200辆)、作战飞机5000余架(其中美军2000余架)、舰艇250余艘(其中美军140艘)。伊军总兵力120万人,作战飞机770余架,坦克5800余辆,装甲车5100余辆,火炮3.8万余门,地对地导弹800余枚。11月29日安理会通过678号决议,授权联合国成员国在1991年1月15日之后可以使用一切手段维护并执行安理会有关决议。1991年1月17日凌晨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有29个国家参加)发动了代号为“沙漠风暴行动”的对伊拉克的大规模打击。2月24日多国部队地面部队发起进攻。伊军溃败,从科威特撤军。战争持续42天,伊拉克于2月28日宣布无条件地接受安理会12次决议,战争于4月11日宣告结束。多国部队经过空袭38天,地面攻击4天,迫使伊投降。战争中双方对垒部队有130万人,出动作战飞机2800架,各种舰艇460艘,坦克1万多辆,火炮830门,多国部队对伊拉克投掷炸弹8.85万t。战争损失超过8000亿美元。此战,美军亡390人,伤3336人,被俘21人,失踪45人,损失飞机34架、直升机22架、坦克35辆,2艘舰艇触雷负伤,英军亡36人、伤43人、失踪8人、被俘12人,损失飞机7架;其他国家亦损失轻微。伊拉克部署在科威特战区的43个陆军师中,36~38个师丧失战斗力,伤亡8.5~10万人,被俘8.6万人,损失坦克3874辆、装甲车1450辆,大炮2917门,飞机324架(包括被伊朗扣留的109架)。87%的作战舰艇遭重创或被击毁。科威特直接战争损失600亿美元,伊拉克损失2000多亿美元,美国耗资600亿美元。

海湾战争

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伊拉克、科威特等地区,同伊拉克军队进行的一场战争。此战由伊拉克吞并科威特所引起。美国抓住伊不正义行为暴露契机,迅速插手海湾,并联合英国、法国、加拿大等西方盟友,对伊进攻。经空袭38天,地面攻击4天,迫使伊投降。伊军43个师遭重创,伤、亡、被俘27万余人;多国部队仅伤、亡、被俘600余人。

海湾战争

海湾战争

海湾指亚洲西陲的波斯湾地区,包括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巴林、科威特、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等国。1990年8月2日,位于海湾顶端的伊拉克突然出兵占领邻国科威特,随后宣布伊、科合并,科威特成为伊拉克的第19个省。这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和谴责。联合国安理会在4个月里连续作出12项决议,要求伊拉克从科威特无条件撤军。以美国为主的西方一些国家缘于自身利益,对海湾局势反应尤为激烈。美国一方面带头对伊拉克实行外交、政治和经济制裁,同时借口应沙特阿拉伯政府要求,与英法等国组成以美国为主的多国部队迅速大规模出兵海湾,从而使海湾地区从冲突演变成一场严重的国际性危机。尽管国际社会曾以空前的努力缓解这场危机,但由于伊拉克态度强硬、拒不撤军,终于使危机升级为一场具有重大国际性影响的局部战争。这是第二次在世界大战以后,参战国家最多,武器装备最先进、空袭规模最大的、全面现代化的战争。
1990年8月4日,美国总统布什通过电视向全国宣布,他决定派军队去中东,8月7日凌晨2点,布什正式签署了代号“沙漠盾牌” 的军事部署行动计划,当日即开始按计划大规模向海湾地区派兵。1991年1月15日,伊拉克没有在安理会限定的这一最后期限撤军。1991年1月17日在巴格达时间凌晨2时40分,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向伊拉克发起代号 “沙漠风暴” 的大规模空袭,目的在于破坏伊拉克的航空基地、雷达网、生化武器储藏设施、导弹发射基地等,切断伊拉克的铁路、公路运输网,破坏燃料补给设施和储藏设施,攻击其他的后方支援设施。空战持续了30多天,面对多国部队现代化高科技装备下的强大空中攻势,伊拉克防御和反击都难以奏效。2月24日上午,多国部队向伊拉克发起地面进攻。双方逐鹿抗争的战场只有6400平方公里,却集结了自二战以后规模最庞大的阵容: 100万浩浩荡荡的军队,1.5万辆火力凶猛的装甲车,4000门口径不一的火炮,2500架性能各异的战机。一个武器密度如此之高的战场,死伤必然是惨重和大规模的。2月26日、27日,伊拉克先后宣布从科威特撤军,放弃领土要求,同意向科威特支付战争赔款。28日多国部队停止地面进攻。伊拉克于当日同意完全接受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全部12项决议。
在整个事态的发展中,美国的态度非常引人注目,它在强烈谴责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同时,打着保护沙特不受伊拉克侵犯和维护在海湾的石油利益的旗号,不惜耗费巨大的财力、物力,对伊拉克大动干戈,其主要原因是出于自身的利益。
(1) 美国视石油为其战略资源,而伊、科、沙三国拥有世界石油总蕴藏量的45%和欧佩克中石油生产配额的50%,因此,保住沙特,稳定海湾,保证持久稳定的石油供应与美国的经济发展密切相联。
(2) 美国因石油资源的重要性而早有插手海湾的企图,但阿拉伯世界反美情绪向来很强烈,使美国难有机会,而在这次危机中,海湾一些国家同意美国等西方军队进驻,美国正好借此机会,实现自1975年以来历届美国政府想做而没做成的事。
(3) 随着伊拉克在阿拉伯世界的崛起,萨达姆·侯赛因在解决中东问题的立场上日趋强硬,并敌视美国和以色列。美国认为,伊拉克已拥有化学武器,几年后势必掌握原子武器,它侵略科威特、威胁沙特的目的是控制石油价格,卡美国和西方的脖子。因此,决不能等闲视之,必须除掉萨达姆,削弱伊拉克军事实力,阻止其将化学武器和核武器作为威胁美国利益的战略武器。这样,由于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道义上完全失去了全世界的同情与支持,从而被美国有机会结成反伊政治同盟,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一系列有关决议框架内实现其在海湾的战略目标。

☚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苏联解体 ☛
海湾战争

海湾战争

指1991年1月和2月,在海湾地区以美国、英国、沙特、科威特等国为一方和以伊拉克为另一方所进行的战争。此次战争从1月17日开始,2月28日结束,历时42天。海湾战争是由海湾危机酿成的,急剧变化与动荡不安的国际形势为海湾危机乃至战争爆发提供了条件和契机,美伊双方尖锐对立的利益冲突是这场危机走向战争的根本原因。伊拉克于1990年8月初,入侵并吞并科威特则是海湾危机的导火线,也是美伊双方尖锐对立和走向战争的起点。伊拉克侵吞科威特严重触犯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利益,反映这种利益抗衡的海湾危机持续了5个多月。虽有联合国多次作出决议,并经多方调解,但由于双方的态度强硬,终于使危机发展成为战争。战争爆发后,伊拉克采取坚守拖延的战略,以图实现在某一时间与美国及西方国家停战谈判的结局,并力争使海湾战争扩大为阿以冲突,从而瓦解反伊联盟。美国的战略则是速战速决,它利用其空中优势摧毁伊拉克前沿阵地、兵营、坦克集团及部队间的通讯联系。在伊拉克多次发射“飞毛腿”导弹袭击以色列的情况下,美国说服了以色列不参战,从而保存了反伊联盟。几周现代化战争使伊拉克的力量不断削弱,美国等多国部队处于优势。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于1991年2月15日发表声明,表示伊拉克愿意执行联合国安理会1990年8月通过的第660号决议,从科威特撤军。海湾战争于1991年2月28日偃旗息鼓。海湾战争对世界局势影响巨大: (1) 战争使科威特和伊拉克损失严重,恢复重建需要很长时间; (2) 中东地区继续动荡不安,出现新的战略不平衡,阿拉伯国家认为美国既然能迫使伊拉克执行联合国的决议,那么,也应迫使以色列执行联合国决议; (3)海湾战争后美国国际地位得到加强; (4)各大国吸取海湾战争的经验将竞相发展高技术常规武器; (5) 海湾溢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在海湾危机期间,中国政府一贯主张海湾问题应在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各项决议的框架内通过政治途径和平解决。中国呼吁伊拉克立即从科威特撤军,恢复科威特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呼吁有关各方采取克制态度,避免诉诸武力,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并为此开展了频繁的外交活动,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事实证明,海湾战争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中东问题的解决仍然要回到政治解决的轨道上来。

☚ 中东问题   巴勒斯坦国 ☛
海湾战争

海湾战争Haiwan ZhanzhengGulf War

1991年1月17日至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同伊拉克之间进行的战争。这是一场在世界战略格局大变动的背景下爆发的战争,是一场世界霸权主义对地区霸权主义的战争,是一场高强度、高科技的战争。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突然袭击科威特,吞并了一个主权国家,在世界上引起轩然大波,酿成长达168天的海湾危机。1991年1月17日爆发了海湾战争。伊拉克投入兵力经过动员达到100余万;多国部队70多万。美军先后动员了24.5万后备役人员服现役,还动员了30余家航空公司和后备役部队的341架运输机、170艘商船。战争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战略轰炸。以美国为主组成空中突击力量,以F-111、F-15E战斗轰炸机、B-52战略轰炸机、最新式的F-117A隐形战斗机、装载有电子干扰发射机和反雷达导弹的F-4G鬼怪式战斗机、EF-11A电子对抗飞机和E-3A空中预警指挥机等,在实施对伊电子强烈干扰和压制的同时,猛烈轰炸伊拉克的战略要点,包括伊军统帅部、指挥通信中心、机场、防空系统、核生化设施、电站和军工厂等,通过轰炸来削弱伊拉克对多国部队及以色列的威胁,确保夺取制空权。
第二阶段为战术轰炸。主要攻击“飞毛腿”导弹发射场及装置,共和国卫队,切断铁路网和公路网等运输线,破坏其燃料补给设施和储藏设施,攻击其他后方支援设施,切断伊拉克军队之间的联系,打击重兵集团、重要阵地和重要防御工事等,为发起地面进攻创造有利条件。
第三阶段为地面作战。在这个阶段投入以美军地面部队为主力的多国部队,采取陆地与海上分进合击、地面与空中同时打击、前沿突破与纵深机降南北夹击等战术,将伊拉克军队击败,迫使其撤出科威特,从而赢得名为“沙漠军刀”的作战行动。
在海湾战争中,美国进行了广泛的国际动员,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美国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有30多个国家与美国结成反伊联盟。这场战争对双方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美国统计,多国部队约消耗600多亿美元。

☚ 美军入侵巴拿马   波黑战争 ☛

海湾战争

gulf war

海湾战争

Gulf War
~综合征complexities of the Gulf War

海湾战争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多国部队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1990年8月3日,伊拉克侵占科威特,引发海湾危机。联合国要求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失败后,对伊实施经济制裁,并通过“六七八号决议”,授权多国部队使用一切必要手段迫伊撤军。1991年1月17日,以美国为首的25国军队组成多国部队在驻波斯湾美军司令诺曼·斯瓦茨科夫的指挥下,对伊实施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军事行动。战争伊始,多国部队以空军及海军舰对地导弹对伊拉克总统府、国防部、空军基地及其他目标实施轰炸。2月24日,多国部队地面部队发起攻击。2月27日,伊拉克宣布放弃对科威特的领土要求及支付战争赔款。次日,布什总统宣布历时42天的海湾战争结束。此战,多国部队兵力达70万,其中美国为45万。伊拉克总兵力达120万,其中驻科威特战区54万。据美军方宣布,多国部队负伤、死亡和失踪的有600余人,被俘13人,损失装甲车9辆,火炮1门,飞机51架。伊拉克方面被俘人数达10万余人,42个师受重创,损失坦克3700余辆,装甲车1800余辆,火炮2200余门。新闻界粗略估计从海湾危机到海湾战争,有关各方的全部耗资为1133亿美元,伊拉克财产损失为2000亿美元,伤亡人数达数万。科威特的经济损失为3000亿美元。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5:1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