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海浮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下) > 金石部 > 石 > 浮石 > 海浮石
海浮石  hǎifúshí

亦稱“浮海石”、“浮水石”。即浮石。首見於金·張從正《儒門事親》。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金石三·浮石》 :“〔附方〕疳瘡不愈:海浮石燒紅醋淬數次二兩,金銀花一兩,爲末。每服二錢半,水煎服。”清·黄元御《玉楸藥解·金石部·浮海》:“味鹹,氣平,入手太陰肺、足厥陰肝經。”清·汪紱《醫林纂要探源·浮水石》:“鹹寒,水中浮沫所結,故不沉。以出海中者佳。”

海浮石

海浮石

药名。出《本草从新》。又名海石、浮海石。为火山喷出的岩浆凝固形成的多孔状石块或胞孔科动物脊突苔虫Costazia aculeata Canuet Bassler、瘤苔虫C. Costazii Audouin等的骨骼。前者产广东、福建、山东、辽宁等地,药材称为浮石;后者产浙江、福建、广东,药材称为石花。咸,寒。入肺经。清肺化痰,软坚,散结。治肺热喘咳,咯血,瘰疬,瘿瘤,石淋,疝气。煎服: 9~15g。浮石含铝、钾、钠的硅酸盐。脊突苔虫骨骼主含碳酸钙,杂有少量的镁、铁及酸不溶性物质。

海浮石hǎifúshí

中药名。出《本草从新》。别名浮石、浮海石。为火山喷出的岩浆凝固形成的多孔状石块, 或胞孔科动物脊突苔虫、瘤苔虫等的骨骼。前者产于广东、福建、山东、辽宁等地, 药材称为浮石; 后者产于浙江、福建、广东, 药材称为石花。咸, 寒。入肺、肾经。清肺化痰, 软坚通淋。治肺热喘咳、咯血、瘰疬、尿路结石,煎服: 9 ~15 克。浮石主含氧化硅, 另含铝、钾、钠、氯、镁等。

海浮石

海浮石

海浮石,又名海石、浮水石、浮海石。始载于《本草拾遗》,原名水花。为火山喷出的岩浆凝固形成的多孔状石块,称为浮石。或为孢孔科动物脊突苔虫 Costaziaaculeata Canu et Bassler、瘤苔虫C.costazii Audouin的骨骼,称为石花。浮石四季均可采收,以夏季为多,通常由海中捞出晒干。石花夏、秋两季自海中捞出,用清水洗去盐质及泥沙,晒干。
浮石: 呈不规则形的团块状,大小不一。直径2~7cm或更大。表面粗糙,灰白色或灰黄色,偶呈淡褐色。有无数大小不等的孔道,形成多孔性海绵状结构。质硬而脆,断面疏松具小孔,有的具绢丝样光泽。体轻,投入水中浮而不沉,气微,味淡。产于辽宁、山东、福建、广东等省。
石花: 脊突苔虫的骨骼,呈珊瑚样的不规则块状,略呈扁圆形或长圆形,大小不等,直径2~5cm。表面灰白色或灰黄色,一面略平坦,另一面多突起,作叉状分枝,中部交织如网状,叉状小枝长3~5mm,直径约2mm,先端多折断,少数完整者呈钝圆形。质硬而脆,表面与断面均密具细孔。体轻,入水不沉。气微腥,味微咸。瘤苔虫的骨骼为不规则块状,直径1~3cm。表面呈灰黄色或灰黑色。多为碎块,叉状分枝短,直径4mm,先端钝圆,极少折断。气微腥,味微咸。产于浙江、福建、广东等省。
本品味微咸,性微寒。归肺、胃、肾经。功能清肺化痰,软坚散结,止渴通淋。主治痰热咳嗽、哮喘、瘿瘤、瘰疬、消渴、淋病、疝气等证。肺有痰热,咳嗽黄痰,咯吐不利,甚或咳血者,常配青黛、瓜蒌、山栀、诃子以清肺化痰。肺结核之咳痰咯血,亦可配黄芩、白及、三七同用。小儿天哮,咳嗽痰喘,配滑石、杏仁、薄荷为末,百部煎汤调下,如《医学从众录》海浮石滑石散;顽痰胶结,不易咯出者,可配牙皂以增强祛痰作用。瘿瘤,单用力薄,常配昆布、海藻、海螵蛸以软坚消瘿。痰火郁结之瘰疬、痰核,可配元参、连翘、贝母以清火化痰散结。消渴引饮不止,海浮石煎汤作茶饮,或配白蛤壳煮汤饮。淋病小便涩痛,海浮石为末,甘草煎汤送下,或入清热通淋药同用。《丹溪心法》用治诸疝,以浮石、香附为末,生姜汤调服。此外,本品同金银花煎服,尚可用治疳疮。以海浮石水飞点眼,可治目翳。煎服,9~15g。虚寒咳嗽忌服。
实验研究: 浮石的化学组成颇有出入,一般由铝、钾、钠的硅酸盐所成,亦即以SiO2为主要成分的类似玻璃组成的矿物。因多采自海水中,也可能含氯、镁等海水中物质。脊突苔虫的骨骼称为石花,主成分为碳酸钙,并含有少量镁、铁及酸不溶物质。

☚ 醉鱼草   海蛤壳 ☛
0000270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0:3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