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浴疗法
应用海水的理化学特性,锻炼机体、防治疾病、促进康复的方法称为海水浴疗法。
理化特性 海水中含有大量盐类物质,我国沿海不同地区的海水盐度为; 大连30.48‰,青岛30.25‰,秦皇岛29.7‰。通过分析不同地区77次海水取样结果得出每1000ml海水中,含氯化钠27.213g,氯化镁3.807g,硫酸镁1.658g,硫酸钙1.26g,溴化镁0.07g,碳酸钙0.123g,除盐类外尚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在近海,海水的含盐率因纬度、气候条件、降雨、流入海中的河水、融水的影响发生不同变化。海水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较强,约仅4%被反射。海水比热较大,虽吸收大量热能,但其温度变化不大。海洋水温的月变化为2℃左右,年变化为3~8℃左右,而在近海与海湾等处则因受陆地影响变化较大。我国北部沿海夏季海水平均温度为22~26.5℃,秋季平均为18℃,冬季为10℃左右。测定海水温度,须在离岸10~15m、深度1.5~2.0m的条件下进行。
生理和治疗作用 海水浴时,除接受海水的温度刺激和化学作用外,尚有海水的静水压力、海浪冲击的机械作用,同时尚接受日射、气温、气压、气湿、空气流动(风)与空气离子等气象因素的综合作用。
温度作用 温度作用的强度取决于海水与体温的温差大小。机体对寒冷刺激的敏感性较强且反应迅速。一般可引起以下三个反应阶段:
❶初期寒冷阶段 (第一期反应): 入海水之后,开始时皮肤血管发生痉挛性收缩,皮肤颜色变苍白,血液趋向内脏,减少机体散热;同时通过立毛反射引起平滑肌纤维收缩,皮肤出现鸡皮样反应,并感到寒冷,同时呈现血压升高; 此外尚可见心跳变慢,呼吸加深次数变慢和出现利尿现象。
❷反应性温暖阶段(第二期反应): 入浴后经短时间,由于生理性的适应机能和代谢机能,使机体的代谢过程加强、产热增加,皮肤血管扩张,血液流向表皮血管,皮肤发红,血压恢复正常,自觉舒适温暖、精神愉快; 此阶段一般为20~30分钟。
❸第三期反应: 在海水中时间过长时,因神经调节功能失调,血管神经麻痹,血管继续扩张;由于热量损失过多而再次呈现寒战感和口唇青紫,这表明海水浴的入浴时间已超过机体的适应能力,形成有害作用。
化学作用 海水中的盐类物质刺激皮肤末梢感受器,调整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基础代谢,改善食欲和精神情绪;对脑部的血液循环和血液的氧化过程亦有良好的影响。
机械作用 在1m深的海水中,体表皮肤可受到0.1atm/cm2的压力,对机体周围静脉和淋巴系统可产生轻度的压迫作用,促进血液流回心脏并提高心脏血管的功能。在水中参予呼吸活动的躯干上部皮肤表面所受的压力颇大,对无骨骼支持的腹部肌肉因受压向内压迫推动横膈上升,形成胸式呼吸,使呼吸运动加深,肺活量增加,改善气体交换过程和加强呼吸系统功能。由于海水波浪的冲击和浮力作用,能使骨骼肌得到松弛,有助于进行在陆上不易做到的活动。
治疗方法 可分为四种:
❶游泳。
❷站在水中,水齐腰部用手舀水冲洗未侵入的体表。
❸站在膝以下的水中,并用手舀水冲洗下肢和上肢。
❹坐在海边浅水中,用水冲擦腹壁。进行海水浴疗法的时间,在我国北部沿海地区以每年7~9月、上午9~11时和下午3~5时为宜。治疗时间,开始时每次3~5分钟,逐渐增加到每次不超过20分钟,对体弱者每次不应超过5~10分钟。每日可进行1~2次,每次间隔时间不得短于4小时。对体弱者、可每日一次或隔2~3日进行一次。海水浴疗法应在水温高于20℃,且气温高于水温的情况下进行。治疗前先做日光浴和空气浴并进行轻度的体操活动,如有汗液应拭干。海水浴疗法是一种锻炼方法,不可进行过度,要求在反应性温暖阶段(第二期反应)必须出水,浴中应防止出现第二次寒战反应,如出现应立即中止治疗并进行保暖护理。
主要适应证 神经衰弱、疾病恢复期、肥胖病、呼吸系统慢性疾病,哮喘、贫血、胃肠功能障碍、Ⅰ、Ⅱ期高血压病等。
禁忌证 过度体弱、高热、脑血管意外、心脏病代偿功能不全、肾炎、出血倾向、月经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