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工程化养殖
采用一定的工程设施和水处理设施设备,密切结合养殖管理与技术,对养殖过程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水流、水质、光照) 和饲料等进行人工调控,为养殖生物提供适宜生长的环境条件,实现高产、高效的海水养殖方式。它是一个完整的工程化养殖系统,包括养殖设施工程系统和养殖技术两大体系,其中设施工程系统又分为养殖和水处理系统。其措施主要包括流水、水质净化、增氧、控温、杀菌、全价配合饲料、鱼病防治等。工程化养殖占地面积少、劳动生产率高、养殖周期短、单位面积产量高、养殖用水量大幅度减少、产品优质健康,是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方向之一。
海水工程化养殖主要有三种模式。
❶鱼类工厂化养殖。我国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仅限于北方沿海,以牙鲆和石鲽为主,养殖技术较为成熟,工程化养殖形式多样,大致可分为流水养殖、半封闭循环水养殖和全封闭循环水养殖等。国内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养殖模式有如下几种: 流水育苗或养殖、半封闭循环水养殖、全封闭循环水养殖。
❷鲍工厂化养殖。贝类中封闭养殖最成功的是日本创建的在陆地建造设施养鲍,使育苗和养成全部人工化。陆地养鲍的主要条件是洁净的流动海水、控温、适宜的鲜活海藻,以及人工合成饲料、弱光照等。陆地养鲍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传到我国,根据我国的具体条件给予修正和补充,如坑道养殖。陆地养鲍在我国已走向产业化,大连、长岛、荣成等地发展较快,由于病害等原因,此产业已明显滑坡。近年来,不少养殖单位采用工厂化育苗、坑道前期培育 (小于两厘米) 与海上养成 (沉箱养殖和垒石蒙网养殖) 相结合的方法,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❸微藻工厂化养殖。目前世界上工厂化养殖的微藻主要有螺旋藻、小球藻和杜氏藻。我国以螺旋藻和杜氏藻为主,螺旋藻工厂化养殖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云南、江苏、山东等省区; 杜氏藻养殖主要集中在天津和内蒙古。螺旋藻工厂化养殖发展尤为迅速。由于微藻的特殊营养和药用价值,微藻产品的深加工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产品的高值化是微藻工厂化养殖的关键,其中生物高新技术包括: 品系的筛选、活性物质的提取与纯化、利用基因转移技术使微藻生产特殊生物产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