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海关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海关两 海关两中国旧时作为特定用途从而具有特定衡量标准的虚银之一。中国近代海关进出口课税所用的标准银两。在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签订的《中英天津条约》及《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作了初步规定。清政府开始举借外债以后,则进一步规定了标准重量,即每海关两等于581.47英厘,合公制37.68克。海关两是一种虚银两,并无实银,且各地海关所用关平的平色并不完全一致,纳税时各地均以当地通用银两折合计算。如上海支付关税时以规元111两4钱折合关平银100两,汉口则以洋例银108两7钱5厘折合关平银100两。民国初年,中国自铸银元,但海关征税及登记进出口货物,仍沿用海关两,100海关两等于156.65元。1930年1月,国民政府废除海关两,改用“海关金单位”。 ☚ 关平 规元 ☛ 海关两 海关两亦称 “关平两” 。1858—1929年海关征税时使用的记帐银两和1875—1937年全国对外贸易报告计值单位。1海关两=1.114上海两=1.558元(银元)。咸丰八年(1858)前, 中国与外国通商的各口岸, 均有本地通用银两, 纯度不一致; 白银作为货币仍处于重量货币阶段; 来华贸易的各国都有各自的货币, 故折算手续复杂, 很不方便。为了建立有统一标准的纳税通货, 根据当时商业惯例, 规定中国1两等于583.3格令(英厘, grain), 即以583.3格令纯银作为1海关两, 但并无实银。纳税时仍以各地通用银两折合计算。如, 在上海, 等于规元(上海两) 1.114两;在汉口, 等于洋例(汉口两)1.0875两; 在天津, 等于行化( 天津两 )1.05两; 等等。光绪元年(1875)以前, 海关两只用于税收和浙海关(宁波)的贸易统计; 上海和华南各埠的贸易统计, 以上海规元为计值单位;华北和长江流域各埠用本地流行的银两计值。而后, 开始编印全国贸易报告时,考虑到各地两制不划一,遂采用海关两作为计值单位。1930年1月,国民政府废除海关两,改用“海关金单位”。1937年后, 全国贸易报告计值单位改用国币, 即法币。 ☚ 上井造币厂 关平 ☛ 海关两即关银,亦称“关平两”、“关平银”。近代中国海关征税时使用的计算银两。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侵略者夺取了我国关税自主权,各通商口岸依当地通用银两征收。但各地银两成色、重量不一,而外国侵者也都有自己的货币,故折算困难。为建立统一标准的纳税通货,遂根据当时商业习用已久的惯例,按中国一两等于583.3英厘计算,即规定以纯银583.3英厘作为一海关两,但并无实银。征税时按各地海关规定的兑换率折算,缴纳当地通用货币。1930年1月,国民党政府废除海关两,改用海关金单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