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浮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浮石fú shí山名。在海中,故称浮石。《九思·伤时》:“超五岭兮嵯峨,观浮石兮崔嵬。”佚名注:“东海有浮石之山。”汤炳正今注:“浮石: 山名,在南海(《抱朴子·论仙》)。” 古代名物 > 地物類 > 石部 > 藥石 > 浮石 浮石 fúshí 亦稱“水花”、“海石”。石名。由細沙、水沫結合而成,通身呈蜂窩氣泡狀孔洞,體輕,浮于水,故稱。可磨脚去趼,入藥。《太平御覽》卷七百三十四引晉劉欣期《交州記》:“有浮石,輕虚可以磨脚,煮飲止渴。”明·謝肇淛《五雜俎·地部一》:“閩有浮石,亦類羊肚,而敗絮其中,置之水中則浮。”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金石三·浮石》:“浮石,乃江海間細沙、水沫凝聚日久結成者,狀如水沫及鐘乳石,有細孔如蛀窠,白色,體虚而輕。”又,“水花主遠行無水止渴”、“海石治老痰積塊”。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下) > 金石部 > 石 > 浮石 浮石 fúshí 亦稱“水花”、“水沫”。火成巖類巖石,或胞孔科動物脊突苔蟲、瘤苔蟲等之骨胎。以其堅硬如石而能浮於水上,故名。分兩種:一爲浮石,呈不規則塊狀,粗糙,具細孔,色灰白或灰黄,質硬鬆脆,體輕;一爲石花,即脊突苔蟲或瘤苔蟲之骨胎,前者珊瑚樣不規則塊狀,色同浮石,有分枝,質脆硬,具細孔。後者不規則塊狀,色灰黄或灰黑,分枝粗短。主治痰熱嗽喘,癭瘤瘰癧,目翳,瘡腫。首見於晉·葛洪《肘後備急方》。唐·陳藏器《本草拾遺·石部·水花》:“名水沫。”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金石三·浮石》:“〔附方〕咳嗽不止:浮石末湯服,或蜜丸服。《肘後方》。” 浮石【同义】总目录 水花浮石 浮石药名。见《备急千金要方》。为海浮石药材之一种,详该条。 浮石fú shí《本草纲目》石部第9卷浮石(29)。药名。 浮石 浮石浮石矿分布于嘉山、来安一带第三系火山喷发玄武岩分布地区。浮石是熔融的岩浆火山喷发冷凝而成的一种浅色多孔状玻璃质熔岩。浮石因孔隙多、质轻、容重每立方厘米小于1克,能浮于水面,故而得名。由于它的硬度较大,具有隔热、隔音的性能,被用作轻质建筑材料和隔音保温材料。嘉山县女山浮石矿有3层,赋存于火山口附近地表和玄武岩层中,矿体呈似层状,远景储量659万立方米。 ☚ 蛭石 天然油石 ☛ 浮石 浮石浮石又称 “浮岩”,是一种多孔的玻璃质酸性喷出岩,质轻,能浮水面上,具有很强的保温、隔热、隔音能力,在建筑音乐厅、歌舞场、戏院、礼堂、仓库,以及其他高级、名贵、特殊的建筑物时,都要大量利用浮石。化学工业用浮石作过滤器、干燥器、催化剂。太阳能吸热材料、橡胶的填料、陶瓷、釉彩、珐琅的拼料、磨料等方面的生产,也都要用浮石作原材料。我国迄今已在黑龙江五大连池,吉林长白山,山东蓬莱、黄县,安徽嘉山等地找到了浮石资源。它们都是新生代火山喷发的产物,其中有的还是第四纪全新世初期或近代的火山活动而成,前者如吉林长白山,后者为黑龙江五大连池属之。而探明储量较多的正是黑龙江五大连池。 ☚ 硅藻土 膨胀珍珠岩 ☛ 浮石fúshí海浮石之简称。详该条。 浮石pumic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