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海滩涂养殖环境
浅海和滩涂水域中可供渔业生物栖息繁殖或人工养殖的海洋渔业环境。浅海滩涂的环境要素包括生物环境要素与非生物环境要素两大类。前者指海水中的微生物 (以细菌为主)、浮游生物、有机碎屑、底栖生物、藻类、水生植物 (如大叶草、红树林) 及游泳生物等; 后者指底质、潮汐、潮流、海浪、降水、水温、盐度、透明度、光照度、酸碱度、溶氧量及营养盐类 (如氮、磷、硅与微量元素) 等。浅海滩涂的底质类型、颗粒组成、松软程度及其沉积物性质,对养殖生物的附着、固着、底埋、穴居等生活方式,都有着决定性影响。浅海与滩涂的养殖环境特点各异。
浅海养殖环境特点包括:
❶浅海海底在任何时候都不露出水面,水深因潮汐运动有周期性昼夜变动。在设计浮筏悬挂式养殖设施时,应考虑最低水位对养殖器材的触底影响,可放养不耐干出的生物。
❷浅海是个长期拥有海水的空间,可以根据不同水深开展水域立体利用,上中下同步放养不同栖息习性的生物。如上层浮筏放养海带、扇贝或贻贝,中层放流岩礁鱼类 (六线鱼、黑鲪等),底层增殖魁蚶等。
❸浅海海水的光照度和透明度,控制着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弱。海水光照同水深呈负相关,即水越深水中光照越低。从海面到水深10米处,光照减弱80%; 到25米处,只剩下海面光照的1%。
❹浅海放养的生物,由于饵料充足,日摄食时间长,同一种生物的生长速度比滩涂养殖生物快。
❺浅海受潮流、风浪或台风的影响大,养殖设施或养殖工程要求的安全系数高,投资成本也较高。
滩涂养殖环境特点包括:
❶滩涂海底随着潮汐运动,时而露出水面,时而被海水淹没,环境要素的昼夜变幅较大,宜放养能耐干出的广温广盐性生物。
❷滩涂水浅海底露出时,便于筑堤围塘或打桩植石,开展蓄水式或水田式养殖鱼、虾、蛏、蛎等。
❸滩涂水混,比重较低; 夏季受烈日曝晒,水温可超过30℃; 高纬度海区冬季受冰冻影响,降温可至0℃左右,对养殖生物和养殖设施的安全,均有严重不利影响。
❹滩面露出时,一般养殖生物多停止摄食,会影响生物的生长速度。
❺滩涂离江河、农田或虾塘的排水口较近,受淡水、农药或富营养化海水影响较重,往往发生养殖生物大批死亡等 “臭滩” 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