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生态修复
通过生态技术措施等,对受到破坏的流域生态进行恢复和重建的过程。通过人工栽种植被,改变植被结构,引进某些生物以达到生态修复; 也可依靠生态系统自我设计、自我组织、自我修复和自我净化的功能,在初期的物质和能量的投入基础上,靠生态系统自然演替过程和河流侵蚀与泥沙输移实现修复目标。
实施流域生态修复,是对治理水土流失认识上的突破。水土保持工作一直坚持以水土流失严重区域为重点,以小流域为单元,完全依靠人工措施,一条一条治理,以实现治理水土流失的目的。实施流域生态修复是充分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使天然植被逐步得到恢复,从而达到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实施流域生态修复还是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好举措。通过加强保护措施,如围栏封育,轮封轮牧,舍饲禁牧,尽量减少生产活动对自然植被的破坏,使植被得到恢复,达到治理水土流失的目的。实施流域生态修复工程,是治理大面积的水土流失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措施。通过开展这项工作,使当地群众靠山吃山的传统思想观念和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改变,从长远来看,对保护生态环境非常有益。
开展流域生态修复时要对现有湿地与湖泊生态系统进行保存与保持,并恢复生态完整性。为使生态恢复能加速实现,要在流域的范围内,采取有利于自然进程和自然特性的计划方案,随着时间的推移维持和保护原有生态系统。流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与湖泊、湿地,以及水生生物资源关系密切,适度地重新建立原有结构,可有效地恢复其原有功能。在生态恢复工程中常常会遇见河道渠化、湿地开沟、相邻生态隔断、岸线调整等改变结构的情况。恢复原有区域的结构与功能是生态恢复工程中所涉及的改善水质、回迁原有生物群落等其他方面取得成功的基础。开展流域生态修复时应有一个整体计划,不能局限于水体退化较严重部分的计划。局部的生态修复工程无法改变全流域水质的退化问题。在进行湿地生态修复时,应考虑如何才能使规划对流域产生进一步影响,如何增强岸边动植物栖息地的连续性,减少洪涝,改善下游水质等。在流域水体的生态恢复工程中,其他因素也会对生态恢复产生一些影响,如来自相邻流域的生物干扰。
进行流域生态修复要采取自然调整与生物工程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在对一个恢复区进行主动性改造之前,首先确定是否采用被动修复的方法,如有些河道和河流采取被动修复可以重新建立其稳定的河道和洪泛区,使岸边植被再生,从而改善河中动植物生存条件。尽管被动修复依靠自然过程,但仍然需要对必要条件加以分析,看看自然进程及其时间要求是否与其相符。同时在生态恢复中,如何恢复本土物种,而避免非本土物种也是关键因素。众多生物入侵物种之所以能生存、竞争并战胜本土物种,是因为这些入侵物种是受困地区原有物种的克星。在生态修复中也可以采取生物工程措施,将有生命力的植物与残存植物或无机物质相结合,可以防止河道冲刷,泥沙沉积和污染物,为水生动物创造生存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