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内铨官吏选拔制度。指流内官之铨选,后亦作为掌管这一铨选的官署名。始于唐,属吏部。五代沿之,或以他官主判。宋初作为吏部所属机构,掌文臣自初仕至幕职州县之铨选注拟及对换差遣、磨勘功过,以及铨选所必需的考试等事。设判流内铨事二人,以御史知杂以上充任。神宗元丰改制,改为吏部侍郎左选。 流内铨官署名。属吏部。宋初,铨选机构有三:吏部尚书主其一,吏部侍郎二员各主其一,分铨注、拟事。后仅存尚书铨,侍郎二铨印存而事废。至道二年(996),以其事归流内铨。置判流内铨事二人,以御史知杂以上充。掌文臣自节度判官以下州府判司、诸县令佐拟注对扬、磨勘功过之事。另设判部事二人,以带职京朝官或无职事朝官充。元丰改制,改流内铨为侍郎左选。 流内铨官署名。宋置,属吏部。掌文官自初仕至幕职州县官的铨选注拟和对换差遣、磨勘功过等事。以判流内铨事为主官,员额二人,派御吏知杂以上官充任。元丰改制后,改为尚书左选。参见“尚书左选郎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