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洞箫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洞箫 洞箫吹奏乐器。古代称无底的排箫为“洞箫”。后世称单个竖吹的竹管为“洞箫”。简称“箫”。汉代陶俑中已有吹箫者形象。汉代称“篴”、“羌笛”,仅有四音孔,唐宋时流行尺八(竖笛),可能是其发展, “明时乃直曰箫,不复有竖𥴦。今箫长一尺八寸弱,从上口吹,有后出孔” (《律吕正义》)。箫发音清幽柔和,可用于独奏,也可用于合奏。 ☚ 排箫 篪 ☛ 洞箫 洞箫古代吹奏乐器。也称单管、竖吹。相传此乐器原出自羌中。汉魏六朝时称篴(即笛)或竖篴(横吹管乐器亦称篴)。宋代《朱子语类》:“今之箫管乃古之笛。”汉代陶俑和北魏云岗石窟雕刻中已有吹奏它的形象。最初的竖篴只有四孔(三个音孔,管口一孔)。西汉京房(前77—前37)在后面加了一个最高音孔,方有五孔、至此五音俱全。西晋时,又改革为六个指孔(前五后一),与现代箫极为相似。唐朝,横吹之笛风行,为了与竖吹之篴加以区别,于是竖吹之篴称箫。因无底,故又称洞箫。洞箫多为竹制,也有玉制或瓷制。其形制为:上端封口的竹节边缘开半椭圆形吹孔。管身开有指孔六个(前五后一)。下方背面有两个出音孔。底端为开管。洞箫是民间流传很广的乐器。它音量较小,音色幽美典雅,适合演奏幽静、徐缓、柔和、细腻的旋律。常用于独奏、琴箫合奏和演奏传统丝竹乐曲。 ☚ 排箫 ·音乐典籍· ☛ 动销;洞箫◉ 动销dònɡxiāo 动 开始销售。〈例〉春节刚过,空调就已~。 古代名物 > 樂舞類 > 吹樂器部 > 簫籥 > 洞簫 洞簫 dòngxiāo 亦作“筒簫”,省稱“筒”;亦稱“通簫”。省稱“簫”。吹管樂器。古代謂“簫”者即排簫,其無蠟蜜封管底者即稱“洞簫”。宋以後漸專指單管豎吹者,其形制爲管身正面五孔,背面一孔。發音凄清柔婉。《說文·竹部》:“筒,通簫也。”段玉裁注:“所謂洞簫也。《廣雅》云‘大者二十三管,無底’是也。”《漢書·元帝紀贊》:“元帝多材藝,善史書,鼓琴瑟,吹洞簫。”顏師古注引如淳曰:“簫之無底者。”宋·范仲淹《睢陽學舍書懷》詩:“白雪無賴帝鄉遥,漢苑誰人奏洞簫。”宋·蘇軾《前赤壁賦》:“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元·仇遠《宿集慶寺》詩:“聽徹洞簫清不寐,月明正照古松枝。”《通雅》卷三十:“洞簫本是筒簫……《爾雅》所謂言也。後加作䇾。筒乃單竹,故曰通簫。後乃通作洞簫。” 洞箫 洞箫洞,通。《文选》注引《汉书音义》如淳曰:“洞者,通也。”指贯穿、贯通之义。箫,竹制吹奏管乐器。《说文》:“参差管乐。”段注:“言管乐之列管参差者。”古称排箫为箫。编排竹管做成,大者二十三管,小者十六管,如鸟翅膀形状。洞箫,排箫的一种,指贯穿无底的排箫。《汉书·元帝纪》:“元帝多材艺,善史书。鼓琴瑟,吹洞箫。”注引如淳曰:“箫之无底者。”古代的箫,以蜡蜜封底的为箫,即排箫;无蜡蜜封底者为洞箫。汉王褒《洞箫赋》:“幸得谥为洞箫兮,蒙圣主之渥恩。”——有幸得号为洞箫啊,承蒙圣主的厚恩。左思《蜀都赋》:“吹洞箫,发櫂讴。”——吹洞箫,敲船桨唱歌。 ☚ 洞房 斗建辰移 ☛ 洞箫dòng xiāo〖名词〗 箫 箫箫(~籁;长~;紫~;洞箫) 紫玉篸管 素管 石弦 紫佩 长笛 粲骨 鸣籁 吹云筝 参差竹 ☚ 笙 打击乐器 ☛ 洞箫 洞箫见“箫”。 ☚ 箫 排箫 ☛ 洞箫 洞箫见“箫”。 ☚ 箫 排箫 ☛ 洞箫dong xiaoChinese flageolet 洞箫panpipe;Chinese vertical bamboo flute 洞箫flageolet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