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兵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兵符 兵符古时调遣军队的凭证。 ☚ 螳螂黄雀 印信 ☛ 兵符(一) 古时调遣军队的符节凭证。《史记·魏公子列传》: “嬴 (侯嬴) 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魏信陵君从嬴计,使如姬窃兵符,夺晋鄙兵救赵。 古代名物 > 朝制類 > 印綬符節部 > 符 > 兵符 兵符 bīngfú 古代調兵遣將使用之符節。有玉、銅、竹等質地,虎、魚、箭諸形狀。通常剖分爲二,右在君王,左在軍行主將。使者去軍中傳達王命時,須持右半,合符後命令方能執行。《史記·魏公子列傳》:“嬴(侯嬴)聞晉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竊之。”《宋史·兵志十》:“康定元年,頒銅符、木契、傳信牌。銅符上篆刻曰‘某處發兵符’,下鑄虎豹爲飾,而中分之。右符五,左旁作虎豹頭四;左符五,右旁爲四竅,令可勘合。又以篆文相向,側刻十干字爲號:一甲己,二乙庚,三丙辛,四丁壬,五戊癸。左符刻十干半字,右符止刻甲己等兩半字。右五符留京師,左符降總管、鈐轄、知州軍官高者掌之。凡發兵,樞密院下符一至五,周而復始。指揮三百人至五千人用一虎一豹符,五千人已上用雙虎豹等。”參閲《唐六典·符寳郎》、《武經總要前集·符契》。 兵符bīng fú〖名词〗 兵符调遣军队的符节凭证。以铜、玉石等制成,上刻文字,剖为两半,国君与统帅各执一半。《信陵君窃符救赵》:“嬴闻晋鄙之~常在王卧内。” 各种凭证 各种凭证授予天下的凭证:灵契 ☚ 凭证 出行凭证 ☛ 军事策略 军事策略军略 另见:军事 谋略 战略 ☚ 决策2 其他军事策略 ☛ 各种权力 各种权力政府或国君的权力:国权 ☚ 权力 权利 ☛ 兵符bīng fú❶调遣军队的符信。《史记·魏公子传》:“晋鄙之~~常在王卧内。” 兵符中国古代依法调兵遣将的凭证。因为做成虎、鱼、龟等动物形状,故有虎符、鱼符、龟符等名称。一般在战国、秦、汉时期盛行虎符,多用青铜铸造而成,一分为二,背上刻有铭文。左右两半分别由地方官吏或领兵将领和中央保管,用兵之时,必须由使臣持符勘合,左右符相合,才能差兵。战国时期,《新郪虎符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王,左在新郪,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王符,乃敢行之,燔燧事,虽母(毋)会符,行殹 (也)。”汉代、元代也有过金虎符。唐代改制铜鱼符,左半进内,右半传州、府、监及执兵镇守之所,并留守应执符官人。此外,也有龟符、竹使符。兵符代表着兵权,使用兵符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程序去办。如果不依法用符调兵,则要受法律制裁。唐律规定: “下鱼符,畿内三左一右,畿外五左一右。左者在内,右者在外,行用之日,从第一为首,后更有事须用,以次发之,周而复始。”“诸擅发兵,十人以上徒一年,百人徒一年半,百人加一等,千人绞。”“诸应发给兵符而不给,应下发兵符而不下,若下符违式,及不以符合从事,或符不合不速以闻,各徒二年;其违限不即还符者,徒一年”(均见《唐律疏议·擅兴》)。 兵符❶古时调兵用的凭证。参见“虎符”。 兵符❶古时调兵用的凭证。参见“虎符”。 兵符bing fumilitary tally 兵符古時以青銅製成虎形、魚形等動物形狀,作為傳達命令、調動軍隊之信物憑證。一符中剖為二,其半存于宫廷,其半為駐外官吏所持,使用時,兩半相合,方能執行命令。依其形態,亦謂為 “虎符”、“魚符”等。著名兵符有戰國時之“新鄰虎符”、“杜虎符”,秦之 “陽陵虎符”,後者有金象嵌文字: “右在皇帝,左在陽陵。” 此係初秦之文,殊為珍貴。 兵符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