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碧螺春Dongting biluochun卷曲形炒青绿茶之一。产于江苏省太湖洞庭山。约在一千年以前的宋代, 这里已是著名的茶叶产地。碧螺春是清圣祖玄烨游太湖时(康熙14年, 公元1675年)题名的。其外形纤细、卷曲呈螺状, 白毫显露, 银绿隐翠。主销北京、上海、苏州一带大中城市, 并出口东南亚等地。洞庭碧螺春鲜叶于每年3月下旬开采, 高级茶以单芽或一芽一叶初展为采摘标准。炒制方法分为杀青、揉捻、搓团、干燥四个工序, 连续在锅中操作, 一锅到底。杀青每锅投叶量为500~600克, 锅温150~160℃, 经2~3分钟, 当达到杀青适度时, 将锅温降到80℃左右, 用手拢住叶子沿锅壁摩擦旋转进行揉捻。揉捻时叶子旋转方向必须始终一致, 才能揉紧茶条。约15~17分钟, 七成干左右, 再降低锅温, 进行搓团。搓团是碧螺春外形形成的关键工序,锅温60~70℃, 将一锅叶子搓成两团, 边搓团边解块, 两团交替, 反复进行, 待九成干时出锅。茶叶出锅后, 在锅底衬以白纸, 再把茶叶均匀摊于纸上焙干。一天后,再用炭火烘至足干, 装箱收用。 
洞庭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卷曲(螺)形炒青绿茶之一。产于中国江苏省太湖的洞庭山。外形纤细、卷曲似螺,白毫显露,银绿隐翠,香气芬芳,滋味爽口。每年3月下旬开采,高级茶以单芽或1芽1叶初展为标准。炒制方法有杀青、揉捻、搓团、干燥4个工序。搓团是造形的关键工序,将一锅叶子,搓成两团,边搓团,边解块,两团交替、反复进行,待九成干时出锅。茶叶出锅后,在锅底衬以白纸,将茶叶均匀摊于纸上焙干,再用炭火烘至足干,然后装箱。 洞庭碧螺春一种卷曲形炒青绿茶。原名“吓煞人”,1640年列为贡茶,改称碧螺春。鲜叶采于每年的3月下旬,高级茶的采摘标准为单芽或1芽1叶。炒制分杀青、揉捻、搓团、干燥4个工序。炒制特点为连续操作、一锅到底。杀青的1锅投叶量500~600 g,锅温150~160℃,时间2~3 min。揉捻锅温约80℃,时间15~17 min,搓团锅温60~70℃。 洞庭碧螺春中国传统名茶之一。绿茶类。产于江苏太湖洞庭东山一带。由幼嫩初展的一芽一叶制成。每公斤干茶有14—16万个芽头。条形纤细卷曲如螺,色银绿隐翠,有突出的清鲜嫩毫香,味爽口回甘,叶底嫩绿匀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