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洛阳伽蓝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洛阳伽蓝记 洛阳伽蓝记书名。北魏杨衒之撰。共五卷。以记北魏京城洛阳佛寺的兴废为题,实际记述了当时的政治、人物、风俗、地理以及掌故传闻,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及历史价值。其中杂有宗教、寺庙传说,如《白马寺》、《高阳王寺》。 ☚ 东食西宿 白马寺 ☛ 洛阳伽蓝记 洛阳伽蓝记杂史著作和散文名著。北魏杨(或作阳,一作羊)衒之撰。伽蓝,梵语“僧伽蓝”译音,即僧寺。共五卷。依次叙述洛阳城内、城东、城南、城西、城北各处佛寺兴废,对当时贵族腐化和僧尼丑行多有揭露,于神话传说、奇闻异事亦有记录。末卷叙宋云与僧惠生向西域取经一百七十部事,历载所经各国风土人情,为研究中外交通史重要资料。文笔清丽,描写生动,颇有文学价值,为北朝三大散文名著之一。传世刻本不少,以如隐堂本最古最善。今人周祖谟撰《洛阳伽蓝记校释》(中华书局1963年本)、范祥雍撰《洛阳伽蓝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本),校勘精审,注释详备。 ☚ 水经注 论语 ☛ 洛阳伽蓝记 北魏洛阳佛寺及园林建筑志。五卷。北魏杨衒之撰。成书于东魏武定五年(547年)。 杨衒之(又载羊衒之),生卒年不详。北平人。永安年间官为奉朝请,后历任期城太守、抚军府司马、秘书监等职,博才多学,以文章传家,前后两次游历洛阳城,与众多佛界人士相稔,且亲睹洛阳城佛寺的盛衰兴废,感慨万千。“尽见元魏末寺宇壮麓,损费金碧;王公相竞,侵渔百姓。乃撰此记。” 北魏佛教盛行,境内寺庙林立,僧尼遍布。杨衒之自言著书目的有二:一曰存史。他有感魏末尔朱荣叛乱后国家衰亡,都城洛阳“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墙被蒿艾,巷罗荆棘……今日庙廊,钟声罕闻,恐后世无传,故撰斯记”;二为劝戒,资政。称“铺扬佛字,而因及人文,若撰园林、歌舞、鬼神、异怪、兴亡之事,以寓褒讥,又非徒以记伽蓝已也。” 本书共分五卷,按地域分为城内、城东、城南、城西和城北,每处一卷。其编写体例为先写立寺人、寺庙方位及建筑风格,再写与寺院相关人物、事件、传说、轶闻等。是一部重要的佛教史籍;书中多述当时洛阳地区掌故、风土人情、中外交流诸事,又为研究洛阳地方史志提供了宝贵资料,更难得的是书中还保存了洛阳早期地方志的部分内容,如陆机《洛阳记》,并纠正了刘澄之《山川古今记》、戴延之《西征记》中的部分错讹。 此书文体基本上是散文,也间有一些骈俪的句子,文笔优美生动。书中对佛寺建筑的描绘颇为形象生动,如卷一写永宁寺:“绣柱金铺,骇人心目。至于高风永夜,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及十余里”。这段文字颇为人们所称道。卷三记王肃入魏后的情况,他怎样进见魏孝文帝,并和孝文帝论及羊肉酪浆与鱼羹茗汁的琐事,生动传神,笔法近于《世说新语》。因此在文学史上也有其地位。 《洛阳伽蓝记》历来为后人称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曰:“其兼叙尔朱荣等变乱之事,委曲详尽,多足与史传参证。其他古迹、艺文及外国土风道理,采摭繁富,足以广异闻,”并对此书之体例、行文给予赞赏,“体例绝为明晰,其文秾丽秀逸,烦而不厌,可与郦道元《水经注》肩随”,实为我国早期地区专业志的佳作之一,对后世撰修城市志影响较大。如《洛阳名园记》、《杭州坊巷志》、《扬州画舫录》等皆仿效此书而成。 《洛阳伽蓝记》刻本、校本很多。明朝刻本主要有三种:(一)嘉靖年间如隐堂刻本;(二)万历年间吴琯所刻《古今逸史》本;(三)崇祯年间毛氏汲古阁所刻《津逮秘书》本。清朝刻本主要有四种:(一)乾隆年间王谟辑校之《汉魏丛书》本;(二)嘉庆年间张海鹏所刊《学津讨原》本; (三)嘉庆年间吴自忠《真意堂丛书》活字本;(四)道光十三年吴若准《洛阳伽蓝记集证》本。校本较著名的还有日本《大正藏经》卷五十一所收之校本和张宗祥先生之合校本。据刘知几《史通》称,《洛阳伽蓝记》原书本有正文、子注之分,今存刻、校本均将二者连写在一起。 洛阳伽蓝记 《洛阳伽蓝记》是记述佛寺建筑园林风物的著作。北魏杨衒之撰。5卷。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最早著录。此书版本有10多种,较早的如明代如隐堂刻本、吴琯 《古今逸史》本等,清代有 《汉魏丛书》本、真意堂丛书活字本、吴若准 《集证》本等,现常见的有《大正藏》本、《四部备要》重印 《集证》本、张宗祥《合校》本(1930年商务印书馆石印本)。今人周祖谟有《校释》本(1963年),范祥雍有《校注》本(1958、1978年)。据刘知几《史通》卷5所叙,本书原分正文和子注,但在流传过程中,正文和子注逐渐被混淆,以致后世传本一概连写,混子注入正文。清代顾广圻仿全祖望整理 《水经注》例分出子注,没有做成; 吴若准与唐晏根据此说,先后试行分析,都有缺点。 杨衒之(杨或作羊,或作阳),家世、爵里、生卒都不甚可考。《广弘明集》卷6说他是北平(今河北完县东南) 人。书首所署作者官衔姓名是 “魏抚军府司马杨衒之撰”。书中自述 “永安(528—530)中衔之时为奉朝请”,“武定五年 (547),余因行役,重览洛阳”。或说他做过 “期城郡太守”,或说他做了 “秘书监”。北魏灭亡后,当他重游洛阳时,眼见昔日 “招提栉比,宝塔骈罗”的洛阳寺院变成一片废墟,满目凄凉,不禁触景生情,对世事变迁及国家兴衰存亡发出了内心的感慨,故而撰《洛阳伽蓝记》以期后人惊觉。《广弘明集》卷6说他 “见寺宇壮丽、损费金碧,王公相竞,侵渔百姓,乃撰 《洛阳伽蓝记》,言不恤众庶也”。即认为他撰书用意在批评北魏王公贵族不关心民间疾苦,用掠夺所得兴建佛寺。又说他曾上书批判佛教 “虚诞”,“有为徒费”,主张对佛教加以整肃。这表明本书作者的立场是反佛的 。 《洛阳伽蓝记》,5卷。分别记述北魏洛阳城内、城东、城南、城西、城北较大的佛寺或有代表意义的佛寺的兴建缘起,兴盛情况以及有关传说、典故。全面正面介绍的佛寺有40所,顺便提到的有45所。它们是(据范祥雍校注本):卷1,城内9所,即永宁寺、建中寺、长秋寺、瑶光寺、景乐寺、昭仪尼寺、胡统寺、修梵寺、景林寺,附见4所;卷2,城东12所,即明悬尼寺、龙华寺、璎络寺、宗圣寺、崇真寺、魏昌尼寺、石桥南景兴尼寺、庄严寺、秦太上君寺、正始寺、平等寺、景宁寺,附见14所; 卷3,城南7所,即景明寺、大统寺、报德寺、龙华寺、菩提寺、高阳王寺、崇虚寺,附见10所:卷4,城西10所,即冲觉寺、宣忠寺、王典御寺、白马寺、宝光寺、法云寺、追光寺、融觉寺、大觉寺、永明寺,附见3所;卷5,城北2所,即禅虚寺、凝圆寺,附见14所。 该书以洛阳寺院为纲目,广泛涉及当时社会政治、风俗习惯、人物风貌、地理沿革以及社会传闻等,不仅对研究南北朝佛教史,而且对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民间风俗以及洛阳城市建置、街坊里巷等,都有重要参考价值。本书中一些生动的历史记述还可补史书记载的不足。北魏是佛教迅速繁荣发展的时期,《魏书 ·释老志》载任城王元澄奏文,说北魏末年洛阳城内 “寺夺民居,三分且一”,“今之佛寺,无处不有”,本书提供的具体数字为1367所,造成“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的状况。如胡太后 (?-528)所立永宁寺,中有9层木塔,高90丈,上有10丈高刹,塔上有金宝瓶、承露金盘、金铎,可谓 “殚土木之功,穷造形之巧”。书中有关佛教修习的记录,反映了北魏讲经以及重视坐禅诵经的情况。总的说,前期特别注重修禅诵经,对脱离修行的造寺和讲经持批评态度 (见卷2崇真寺),而末年则盛行讲经。随着佛教的普及,它的节日开始成为民众的节日。本书详细记述了4月8日佛诞节景明寺(卷3)、长秋寺 (卷1)、宗圣寺 (卷2)举行纪念法会和佛像游行仪式的热烈场面。此外,书中还保存了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宝贵史料。如卷5所载神龟元年(518)至正光三年(522)敦煌人宋云与崇立寺比丘惠生奉胡太后之命西行求法的经过,是继东晋法显 《佛国记》之后有关中外交通史的又一重要成果。这一部分内容是作者综合惠生 《行纪》、宋云 《家纪》并参照 《道荣传》写成,对他们所经地区的山川地理、物产、政治、民俗、宗教、寺庙古迹以及自身的求法活动,作了生动的介绍。这方面记载已引起国际上许多学者的注意。书中叙述北魏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斗争,以及北魏末年尔朱荣叛乱等事件等(见卷1永宁寺条、卷2平等寺条、卷4宣忠寺条),委曲详尽,可以弥补正史记载的不足,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此外,作者因有较高文学素养,对事物描写引人入胜,时而穿插掌故传闻,文笔浓丽透逸,从而使本书不仅是一部寺庙志,而且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对《洛阳伽蓝记》的研究,1963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周祖谟的校释本。该本费时10年,参阅书籍达120余种,三易其稿。1958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范祥雍的校注本,该本校注精审,广征博引,并编有多种附录,便于披览。1978年上海古籍书店加以修订重版。 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撰。五卷。北魏建都洛阳,尊崇佛法,佛寺富丽。永熙之乱,大半毁坏。武定五年,衒之重经洛阳,感念废兴,因追叙故迹,记城内外四十八寺的建置兴废,旁及当时政治社会及民间风俗。伽蓝是梵语佛寺的意思。第五卷《城北》记宋云、惠生向西域求经事,保存了古代中、印交通的重要资料。 洛阳伽蓝记文集。东魏杨衒之 (?—555)撰。五卷。杨衒之,一作阳衒之,北平(今河北遵化)人。曾官奉朝请、期城郡太守、抗军府司马、秘书监等职。衒之因于武定五年(547)行役,重览洛阳衰落景象不禁黍离之感。“见寺宇壮丽,损费金碧,王公竞相侵渔百姓,乃撰《洛阳伽蓝记》,言不恤众庶也。”(《广弘明集》)此为作意甚明。 “伽蓝”为梵语“僧伽蓝摩”的简称,指僧人所居之园林佛寺。故此书通过洛阳诸寺庙的建置,追忆北魏京洛四十余年兴衰迹象,记述许多当时政治、历史、人物、风俗、地理、文化以及传闻故事。多为实录,亦兼讽谕。此编通过四十多所寺庙规模宏大的建筑和洛阳城内外一千三百六十七所寺宇的概述,全面描绘出北魏佛法极盛时期的历史概貌。在庄严的佛法、辉煌的寺塔建筑背后,深刻揭示出北魏王朝对人民的肆意掠夺,政治腐败,诸王废立,人主倿佛,权臣专政,宦官肆虐,僧尼猥滥,人民惨遭侵渔,倍受涂炭的景象。其中如白马寺的记载,宋云西行求法故事都是佛教文学的珍贵史料。此书内容包罗宏富,取材真实,既长于历史考述,亦特讲究文采。故一般学者颇为重视,且为“拓跋别史”。就其记述寺宇工艺之精巧,园林风物之盛美,人情掌故之丰盈,皆极简练而富有文学性,可与郦道元《水经注》媲美。有明嘉靖间如隐堂本,汲古阁《津逮秘书》本,《四部丛刊》本,一九五八年科学出版社周祖谟《洛阳伽蓝记校释》 (中华书局1963年再版),一九五八年古典文学出版社范祥雍《洛阳伽蓝记校注》本,为易得的今人注本。 洛阳伽蓝记城镇志。魏杨衒之撰。五卷。衍之,史书无传。其事迹略见于唐释道宣《广弘明集》卷六《王臣滞惑》篇。道宣称衒之为北平(今河北满城)人。官抚军府司马,元魏末为秘书监。因见北魏皇族、官吏穷奢极欲,借修佛寺,大肆侵渔人民,乃撰此书予以揭露。约成于武定五年(547),三万余字。分洛阳为城内、城东、城南、城西、城北五区,共记永宁、建中、长秋、瑶光、景乐、胡统、景林、龙华、宗圣、庄严、宝光、白马等四十三寺,和宋云惠生使西域,以及京师建制与郭外诸寺状况。该书虽以记北魏洛阳佛寺为主,而实际侧重于当时政治、人物、风俗、地理以及传闻故事等。故对研究北魏洛阳都城的建制、佛寺的修筑和历史古迹等均有重要价值。卷五所载宋云、惠生使西域一节,与晋《法显传》和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同为研究古代中亚地理、历史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宝贵史料。作者熟悉当时掌故,长于著述,叙事简括,文笔隽秀,可与郦道元《水经注》相媲美。该书既是地理书,又是一部史书,也是一部极好的文学著作。其刻本较多,明有《如隐堂》本,毛氏汲古阁刻《津逮秘书》本,清王谟辑校《汉魏丛书》本,1955年中华书局出版周祖谟校译本。 《洛阳伽蓝记》地志类史书。北魏杨衒之撰。全书共5卷,以洛阳佛寺所在区域,分卷记之。卷1为城内;卷2为城东;卷3为城南;卷4为城西;卷5为城北。共记大小佛寺80余个。作者追忆北魏盛时洛阳城内外伽蓝(梵语佛寺)的兴隆景象,也记叙了宫廷的变乱,诸王的废立等北魏孝文帝以后的一些史实。书中所述宋云西行求法等记载,是了解6世纪初中亚交通和中国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较为通行的版本有三种。 洛阳伽蓝记 《洛阳伽蓝记》luoyang qielanji北朝散文著作。作者北魏杨衒之,北平(今河北遵化)人。东魏武定五年(547),因行役重过洛阳,见“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恐后世无闻,故撰斯记”。“伽蓝”是梵语“僧伽蓝摩”的省称,即佛寺的别名。全书5卷,分叙城内、城东、城南、城西、城北各地70多处佛寺的建筑规模及兴废始末,也记录了有关的政治历史事件、社会经济情况,以及风俗人情、神话异闻、歌谣音乐等。如末卷叙宋云与僧惠生向西域取经170部事,历载所经各国风土人情。有的篇目也讽刺了北魏王侯穷奢极欲的生活。全书善于用简短的文字叙事写人,条理清晰、生动形象。今人范祥雍有《洛阳伽蓝记校注》。 ☚ 水经注 颜氏家训 ☛ 洛阳伽蓝记 洛阳伽蓝记古代城市地理名著。北魏杨衒之撰。其主要记述北魏都城洛阳佛寺的兴废,亦兼及当时的政治、人物、风俗、地理等。伽蓝为古梵语,全名僧伽蓝摩,意为僧众所住园圃,故以称僧寺。洛阳城在东汉时始建白马寺。北魏时佛寺陡然大增,多至千余所。东魏时迁都邺城,洛阳城残破,佛寺毁废。武定五年 (547年)杨衒之重归洛阳,大为感叹,故撰此书以记之。全书分为五卷,追述城内、城东、城南、城西、城北所建较大规模的佛寺四十余所,前有序记洛阳城布局,系统完备、方位准确,由其所载可正确绘出北魏洛阳城图,标列伽蓝及宫殿、官署、里坊等,对研究古代都城及佛教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据唐刘知几《史通》所言,原书分为正文、子注两部分,后二者混而为一。清时学者曾试图加以分别,然颇为不易。今通行本仍通为一体。 ☚ 三辅黄图 西京杂记 ☛ 洛阳伽蓝记 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撰。分城内及四门之外共五卷。追叙北魏盛时洛阳城内外伽蓝(梵语佛寺)的兴隆景象。兼叙尔朱荣乱事及有关之古迹、艺文等。于当时豪门贵族、僧侣地主的骄奢淫佚有讥讽之意,其中所引《宋云家记》叙宋云与僧惠生出使西行,为研究中外交通的重要资料,文字简明颇有特色。第五卷城北记宋云惠生向西域求经之事,保存了古代中印交通的重要资料。 ☚ 詹天佑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 洛阳伽蓝记 洛阳伽蓝记北魏时期的地理名著。五卷。北魏杨衒之撰。杨衒之(生平不详),北平(今河北保定)人。此书卷首署作者官衔是魏抚军府司马,书中自述永安中(528—529)“衒之时为奉朝请”,“武定五年(547)余因行役,重览洛阳”。《广弘明集》卷六《叙列代王臣滞惑解》引述古来王臣批评佛法者二十五人为《高识传》,其中有杨衒之,说是北魏末的秘书监。北魏大兴佛寺,孝文帝拓跋宏时期,寺庙增至一万三千余所,后又增至三万余所,僧尼二百万。洛阳一地在佛寺最多时达一千三百六十七所,后来迁都邺城,洛阳残破,余下的佛寺尚有四百余所。作者重游洛阳时,见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颇有所感。他写此书目的在于批评佛的虚诞与耗费。名为伽蓝记,实际是从洛阳城市的盛衰过程,提出北魏王朝兴亡的历史教训的问题。 ☚ 水经注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书名。北魏杨街之撰。五卷。记北魏洛阳城内外伽蓝(佛寺)盛景及豪门权贵、僧侣地主之骄奢。内容涉及政治、人物、风俗、地理、传闻、艺术及苑囿建筑等,商业繁盛、贸易及外商活动情况亦颇多记载。且载有尔朱荣之乱。所引《宋云家记》为研究中西交通史重要资料。注本颇多,以清吴若准集证校本为好。近人周祖谟、范祥雍均有校注本,考证颇精详。 洛阳伽蓝记 《洛阳伽蓝记》5卷。记述洛阳城外48寺的建置兴废,语言简洁,叙述生动,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有《四库全书》本。 ☚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校注 ☛ 洛阳伽蓝记luò yáng qié lán jì《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2)。佛教史籍。北魏杨衒之撰,始编于547年,5卷,分城内、城东、城南、城北,各1卷。追记洛阳伽蓝(指僧人所居园林佛寺)40年兴衰之迹,兼及当时政治、经济、军事、人物、风格、地理、苑囿、建筑、传闻故事,多为实录,间以小说寄托讽喻。所记洛阳建置、结构、宫殿、官署、城门、里坊、名胜,每多可据。足补《魏书》、《北史》之缺或相参证。文笔浓丽隽秀,叙事简洁。 洛阳伽蓝记 《洛阳伽蓝记》佛教史书,散文著作。北魏杨衒之撰。杨衒之,杨一作阳或羊,北平(今河北满城)人。曾任奉朝请、抚军府司马、秘书监、期城郡太守等。所撰《洛阳伽蓝记》,分城内及城东、南、西、北共五卷,主要内容是追叙北魏京师洛阳40年间佛教寺塔的兴废,记述了许多与此有关联的军政要事、传说故事及风俗习惯。在客观叙述过程中,暴露了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及侵渔百姓的罪恶。本书不仅具有史学价值,而且记叙宛转有致,文辞械丽透逸,骈散结合,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 水经注 木兰诗 ☛ 《洛阳伽蓝记》中国佛教著名书籍。北魏杨衒之(亦作阳或羊衒之)所作,以记述北魏洛阳495年~535年佛教寺院兴衰为纲,还记述有当时洛阳的经济、政治、文化、人物风貌、风俗习惯、地理沿革和社会传闻等等。全书共分城内、城东、城南、城西、城北5卷,依次记述洛阳地区一些较大佛教寺院40多个,还附带记述其他佛教寺院40多个。这些记述对研究北魏时期的社会状况、政治生活、宗教信仰、城市建筑、民情民俗等等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杨衒之有很高的文学素质,他这部作品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此书在中国流传相当广,对后世包括对近现代,也很有影响,是研究佛教与佛寺演变的重要佛教书籍。 洛阳伽蓝记 《洛阳伽蓝记》书名。北魏杨(阳或羊)衒之撰。衒之,北平(今河北满城)人。曾任秦朝靖抚军府司马秘书监,期城郡太守。衒之有感于北魏京城洛阳之盛衰。乃以洛阳伽蓝(梵语佛寺)的兴废沿革为主要线索,撰成是书, 书分五卷, 先叙城内,次叙四门, 各为一卷。书中所记,凡政治、人物、风俗、地理、传闻、苑囿、建筑等无不详载。许多资料为《魏书》、《北史》所未详。可补正史之不足。其对当时社会经济及社会生活之记载,更是他书所未有,是研究北朝经济史所不可缺少的著作。 ☚ 齐民要术 钱神论 ☛ 《洛阳伽蓝记》luo yang qie lan jiAccount of Monasteries and Temples of Luoyang→杨衒之 (Yang Xuanzhi) 洛阳伽蓝记书名。东魏杨衒之(一作羊衒之或阳衒之)撰。与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注》并称为北魏、东西魏时期的三部杰作。衒之历官抚军府司马、期城郡太守。洛阳曾为东汉、曹魏、西晋的京都。太和十八年(494),北魏孝文帝又自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古城)迁都洛阳,此后40年,洛阳再度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由于皇室崇奉佛教,伽蓝(梵语佛寺)骤增,也是佛教重地。及尔朱荣入洛,杀王公朝士2000余人,当时死事之家多舍居宅以施寺,为死者祈福。永熙(532—534)初,“京城表里,凡有一千余”。东西魏分立,东魏迁都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诸寺僧尼皆徙邺。后东西魏长期战争,洛阳备遭战火破坏。武定五年(547),衒之因事至洛阳,见往昔繁华的洛阳古城,此时“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抚今思昔,感触万端,遂抱着对故都横遭大劫之沉痛心情,撰写此书。分城内及四门之外共5篇,追叙北魏盛时洛阳内外伽蓝的兴隆景象,兼叙政治、人物、风俗、民族、地理以及掌故传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书中用细腻的笔触记述城内外著名伽蓝的结构和帝都风物、庭园景色;详尽记载北魏末年契胡尔朱氏拔扈的史实,并对拓跋鲜卑等贵族权豪和僧侣地主穷奢极欲的生活及其贪鄙性格,寓有讥评之意;描述洛阳商市,特别是永桥市和鱼鳖市的繁荣景象,生动地介绍了南北诸族饮食嗜好殊异的风俗。同时,记述了四方诸族归附者居住的四馆(金陵、燕然、扶桑、崦嵫)、四里(归正、归德、慕化、慕义)情况。此外,还据宋云《宋记》、慧生《行记》和《道荣传》,综述宋云、慧生西行求法经过,为研究古代西域及中印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本书文字简明清丽,颇有特色。传世刻本有如隐堂本、吴琯古今逸史本、绿君亭本、汉魏丛书本、徐毓卿本、璜川吴氏真意堂活字本,照旷阁学津讨源本、吴若准集证本、洛阳西华禅院重刊集证本、李葆恂重刊集证本、唐晏钧沈本、日本大正藏经本、四部备要重印集证本、张宗祥合校本等。1958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范祥雍校注本,1978年和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出版了修订本、校注补本。 洛阳伽蓝记书名。北魏杨衒之著。共五卷。伽蓝,是梵语“佛寺”的意思。成书于东魏武定五年(547)以后,分城内及四门之外五个部分,记城内外四十八寺的建置废兴,兼叙当时社会政治、民间风俗、艺文古迹等。对当时豪门贵族、僧侣地主的骄奢淫佚,富有讥讽之意。其中第一卷详细记述了北魏太原王尔朱荣乱事、第五卷引《宋云家记》,叙宋云与僧惠出使西域之事,颇有史料价值。 洛阳伽蓝记书名。北魏杨衒之撰。五卷。记叙北魏京师洛阳四十年间佛教寺塔的兴废,旁及洛阳的经济、文化、建筑、人民生活、北魏王朝都洛后政治及军事方面的重大事件。书中所引宋云《家纪》、惠生《行纪》及《道荣传》更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上重要资料。叙述宛转有致,富有小说趣味,且不乏谈神说怪、猎奇拾遗之处。在文史两方面都具有相当价值。(参考图267)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