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伊
洛伊(Loewi,O. 1873~1961),奥地利生理学家、药理学家。因发现神经兴奋的化学传递物质,成为1936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两位获奖者之一。
洛伊出生于莱因河畔法兰克福。1891年进入慕尼黑大学,后转斯特拉斯堡大学学医。当时对哲学等人文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至1893年的物理学考试险些未能及格。后来由于生物学和生理学教授的引导,才使他对自然科学产生了兴趣。1896年获得斯特拉斯堡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进修了分析化学和生物化学。1897~1898年间在法兰克福一家医院任医师。在工作中他看到无数结核病患者无药可治,便下决心专攻基础医学,特别是药理学。1898年他进入莱茵河畔马尔堡大学作迈耶(Meyer,H. H.)药理教授的助手,1904年随迈耶一起去维也纳大学工作,1905年晋升为副教授。
在马尔堡大学工作期间,洛伊开始研究物质代谢。先作了根皮甙功能和人体内核素(当时尚未阐明核酸的本质,故仍沿旧称核素) 代谢的研究(因之于1900年升为讲师)。他发表了题为《关于动物体内蛋白合成问题》的论文,该项研究表明,动物能够从蛋白质的代谢产物——氨基酸中重建蛋白质。这在当时可称一项营养学中的基本发现。随后他又发表了关于肾功能生理学、药理学和实验研究方面的第一篇论文。1902年他来到伦敦,在著名的斯塔林教授的实验室工作了几个月,并在那里结识了成为终生知已的代尔(他们两人1936年共获诺贝尔奖)。他回到马尔堡大学后,继续从事肾功能和利尿剂作用机理的研究。1904年赴维也纳大学再次从事代谢方面的研究。他证明了不仅是去胰腺的狗,而且由于其他方法(如磷中毒)造成糖元缺乏的狗,都会出现对果糖的需要超过对葡萄糖需要的情况。他还证明心脏不同于肝脏,是不能利用果糖的。由于饥饿肝糖元消耗殆尽的狗,如果接受了肾上腺素的注射,即使继续处在饥饿状态,体内糖元几乎可以回升至正常值。他在维也纳期间,还开始了对植物神经的研究工作。
1909年洛伊任格拉茨大学药理教研室主任兼教授。此时,许多留学国外的药理人员纷纷回国,成为他的得力助手,从而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研究集体。1936年他和英国的代尔共获诺贝尔奖的研究项目就是在这里完成的。医学界在长达一百年的时期里,对神经生理学的研究主要是从电传导的角度进行的。但是神经细胞的活动是需要能量的,而能源应该来自化学反应;并且神经细胞应能将化合物转化为电能,才能获得神经冲动。所以,仅仅研究电生理学是不能完全阐明神经生理的,必须解决化学反应在其中的作用。洛伊于1921年开始的化学递质的发现,打开了这一重要分支的门户。他在那年做了一项生理学史上著名的实验; 在一个离体的带有迷走神经的蛙心上,用电刺激使之减慢心肌的收缩,然后将其灌流液注入另一蛙心,结果也出现了同样的效应。这一实验表明,存在着传递神经冲动的化学递质。后来他又证明,这种化学递质能为胆碱脂酶所破坏,就是乙酰胆碱(当时洛伊先把它称作为“迷走神经物质”)。在受奖以后,洛伊作了题为《神经活动的化学传递》的诺贝尔演讲。
1938年奥地利被纳粹德国占领,在将诺贝尔奖金交给纳粹的条件下,洛伊才得以离开无法施展其才能的奥地利。在布鲁塞尔和剑桥短期工作后,1940年来到美国,先在纽约大学,后在乔治·华莱士药厂担任药理学研究教授。1946年入美国籍。他的主要著作有:《生理学研究之回顾》(1954)和《神经作用的化学传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