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行yángháng旧指专跟外国人做买卖的商行;也指外国人在中国设立的商行。 洋行yáng háng旧时指外国商人在中国开设的商行。《清实录》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十一月戊戌:“粤省地窄人稠,沿海居民,大半藉洋船谋生,不独洋行之二十六家而已。且虎门、黄埔,在在设有官兵,较之宁波之可以扬帆直直者,形势亦异,自以仍令赴粤贸易为正。”1767年12月23日《两广总督李侍尧奏报查明西洋人邓类斯不能留住澳门准其在广东过冬缘由折》:“本国寄来土物家信由各国洋船带至广东省城洋行。” 洋行yáng hángиностр нная ф рма直接管辖、领导自己的人或机构 直接管辖、领导自己的人或机构顶头上司 相属的各级机构:层次(减少~) 以保护行旅客商安全为业的机构:镖局 镖行 铸造钱币的机构:银局 钱局 造币局 官方设立的铸钱机构:钱署 旧中国铸造宝银的机构:银炉 经营存贷、储蓄等业务的金融机构:银行 保管和出纳国家资金的机构:银库 法院所设立的审理诉讼案件的机构:法庭 为各种业务而设的机构:站(观测~;保健~) 中途承转的机构:站(车~;邮~) 替人存放货物并介绍买卖的商业机构:行栈 办理邮政业务的机构:邮局 官府编书或刊印书籍的机构:书局 为编校、刊刻诗集而设立的机构:诗局 唐代中书省修书或侍讲的机构:书院 宣传方针政策的机构:耳目喉舌 明清时官署各机构的总称:三班六房 主管军政大权的中枢机构:枢府 征收进出口货税的机构:关(海~;报~;验~) 某些营业性机构:行(银~;商~;米~;洋~) 某些发给凭证的机构:凭科 某些部门的基层机构:段(工~;站~) 一个队的行政机构:队部 收养孤独老人的机构:养老院 养老堂 养温院 没有额外收入、较为辛苦的机构或部门:清水衙门 多余的机构:宂局 冗局 机构的上下阶层:上层 下层 机构庞大:臃肿 机构臃肿,行动不灵:鱼大水小 机构涣散不能正常工作:瘫痪
另见:机关 团体 单位 组织3 成立设立 ☚ 机构 机关 ☛ 洋行 049 洋行外国商人在中国设立的商业行号,中国人称它为洋行。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特许华商在广州设立的洋货十三行,曾简称洋行。鸦片战争后取消,此义遂失。外国人在中国最早的洋行,是英商东印度公司于1715年在广州设立的商馆。1719年法商、1905年美商分别在广州设立公司和机构,至19世纪30年代,广州已有洋行150多家。他们从鸦片走私中,积累了大量资本。20世纪后,随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洋行也发展成为大资本集团,广设子公司,经营多种业务。至1936年,全国有贸易洋行1603家(不包括日本),英国居首位,次为美、德、法。日本当时已侵占东北,但在上海亦有677家洋行。各列强的洋行,垄断着我国近代的对外贸易。他们凭借着不平等条约,享受着各种特权,并通过买办代理制度,建立从都市到内地乡村的商业剥削网,不同程度地控制着各级市场和市价。 ☚ 古代中西陆路贸易 近代买办 ☛ 洋行 洋行yanghang外国商人在中国设立的商行商号,中国人称之为洋行,以区别于中国商人自设的行号。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特许华商在广州设立的洋货行(通称十三行)曾简称洋行。171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1719年法国密西西比公司、1805年美国普金斯公司在广州设立的商馆,是最早的英、法、美洋行。19世纪30年代,广州最多时有洋行150家左右,其中以英商怡和、颠地、美商旗昌为最大。鸦片战争以后,对外贸易中心移向上海,广州大洋行也移到上海,随着贸易方式的变化,洋行增多。到1900年,全国有各类洋行约1000家,进入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外国大托拉斯纷纷在中国设立机构,经营贸易、金融、运输、工业、房地产等多种业务。1936年,除日本外,有贸易洋行1 603家,英国最多,其次为美、德、法。日本当时已占领东北,但在上海亦有洋行677家。洋行一直垄断着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它凭借不平等条约,具有各种特权,并通过买办、代理等制度,建立从通商都市到内地乡村的商业剥削网,不同程度地控制着各级市场和价格。这种状况,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根本改变,外国在华洋行也陆续结束。 ☚ 租界 买办 ☛ 洋行 洋行澳门经营进出口业务的商号分类之一,与办馆、贸易行同属澳门经营进出口贸易的商号。澳门洋行多属华资经营,亦有外商经营的外资公司。早期的外资洋行则以葡萄牙人开设居多,主要从事澳门与葡萄牙及前葡属殖民地之间的贸易活动。历史上澳门最早的洋行之一,是葡萄牙人经营的万奴洋行,早在17世纪初即以出口澳门制造的精良铜炮而闻名。澳门洋行经营的业务,在进口方面,主要是从香港、中国内地及其他国家(或地区)输入生产和生活资料;在出口方面,主要是向海外市场推销澳门本地生产的商品。洋行输出商品的种类随着澳门制造业的产品结构调整而相应变化,20世纪50年代以前以爆竹、火柴、神香、烟草、酿酒等手工业产品为主。50年代起开始输出纺织品及杂项产品到葡属东西非,其中纺织品以成衣、印花头巾及印染布匹为主,杂项产品主要是皮夹、皮带等。当时澳门厂家都是中小规模,许多还是小作坊式的“山寨厂”,资金短缺,客路不广,大都要靠洋行在接得海外订单后转发给它们加工,因此澳门产品约有80%~90%是通过洋行出口的。60年代开始,随着澳门工业迅速发展,出口产品结构由以手工业制品为主转变为以制衣业、毛针织业制品及其他新兴工业制品如玩具、电子产品等为主的结构,主要外销市场也转向欧美市场。随着出口业务需求量的飙升,洋行数目虽然增加较多,仍是应接不暇。以澳门出口商会的会员公司数目为例,1965年商会成立时有54家会员,至1981年约增加到150家之多。但澳门制品出口仅有大约30%是这些出口商经营的,其余70%则由工厂自己或其他商号经营。由于洋行实际上是海外销售商与澳门厂商之间互相联系的桥梁,其经营环境深受世界消费市场的波动和澳门制造业的变化所影响。70年代以来,不少厂商自行设立进出口部,经营进出口贸易,直接与海外客商联系,而海外买家也乐于撇开洋行中介而直接与厂商交易(所谓“落订单”),洋行地位已呈下降趋势。但是,由于洋行在国际市场上已建立广泛的联系,在市场开拓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洋行在澳门的对外贸易中仍有一定作用。 ☚ 办馆 贸易行 ☛ 洋行“洋货行”的简称。有两种含义:(1)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行商制度时指定实际进行对外贸易业务的中国商业行号。(2) 外国商人在中国设立的商业行号。 洋行一般指外国商人在中国设立的企业机构。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特许在广州经营对外贸易的“十三行”亦称“洋行”。 洋行始于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是由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广州创设的。其后英、印散商也在广州设行。1833年 (道光十三年)英国取消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独占权,英商来华设行的日见增多。鸦片战争后,由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外商在各通商口岸开辟租界,纷纷设立洋行。其目的在于大力推销机制商品,购买中国土产原料,并以走私方式向中国贩卖鸦片,进行商品侵略。它们将所得的大量利润向银行、保险和航运事业投资,甚至非法开办一些加工工业和轻工业,为其商品输出服务。中日甲午战争后,外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设厂的特权,并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可以筑路和开矿,于是外商洋行对中国的政治、军事借款和各种经济投资随之大增。结果,它们不仅获得高额利润和利息,而且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金融命脉。洋行的势力也不断自沿海口岸向内地扩张,通过买办商人组成遍布中国城乡的经销网,残酷地盘剥劳苦大众,阻碍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洋行 洋行外国商人在中国设立的行号。十八世纪起, 外商即已在广州开设行号。这些行号大半充当其本国公司的代理人, 收取佣金, 故又称“佣金代理行”。183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对外贸易专利权废除后, 英国和印度商人蜂拥而来。鸦片战争结束时,洋行为40家。七十年代以后就超过300家, 1892年增加到579家, 分布在十几个通商口岸。其中恰和、宝顺、旗昌等行规模最大。洋行凭借政治优势和条约特权, 大肆从事走私偷税、武装贩毒、掠卖人口、海盗抢劫等罪恶活动; 同时收购丝、茶等土产。洋行从鸦片走私所取得的巨额利润,先是投资便利商品流通的企业, 甲午中日战争后, 洋行投资具有明显的资本输出性质。纺织、矿冶、铁路等业的洋行资本迅速增加。投资者除英、美洋行外, 日、德洋行也愈来愈多。他们不仅掠夺中国的财富, 同时勾结和支持中国的军阀、官僚, 通过借款赚取大笔利息, 并控制中国的财政金融。是帝国主义以洋行势力为代表, 通过军阀、官僚对中国人民进行压榨和统治的重要方式和手段。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特许在广州经营对外贸易的“十三行”也称“洋行”。 ☚ 洋商 买办 ☛ 洋行 洋行❶外国商人在中国设立的商行商号。最早的当推171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广州设商馆,1719年法商密西西比公司、1805年美商普金斯公司在广州设立机构。至19世纪30年代,广州洋行最多时达150家左右。除经营一般贸易外,大都从事获利最多的鸦片贸易。鸦片战争后,洋行扩张至上海等通商口岸。1852年仅在上海经营贸易的洋行就有40余家,至1855年各口岸约有洋行200家。这些洋行凭仗攫取到的特权,大肆进行鸦片走私、掠卖华工及其他掠夺活动。甲午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转以资本输出为主,外国银行、外国企业陆续在华设立金融机构、工厂及各类公司,并获得筑路、开矿等特权。1880年全国各类洋行有300余家,1900年约1000家。降至20世纪,随着资本输出加剧,外国大托拉斯在华势力进一步扩张,英、美石油托拉斯、英美烟草公司影响颇大,早先的怡和、太古、沙逊等亦演变为大资本集团,广设子公司,经营贸易、运输、工业、房地产、金融等业务。洋行在中国不仅攫到大量超额利润、利息,并一度操纵中国的经济、财政和金融命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国洋行陆续关闭。 ❷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特许华商在广州设立的洋货行 (通称“十三行”)。 ☚ 三保太监下西洋 广东十三行 ☛ 洋行yang hangforeign company(in pre-liberation China) 洋行foreign firm(in preliberation China) 洋行❶又称“十三行”。清代办理对外贸易的机构。经营洋行的商人称行商。 “十三行”之名沿袭明代旧称,实际上常有旧行倒歇、新行增添,不一定只固定为十三家。康熙五十九年(1720),行商联合组织了一种行会团体,即公行。公行的行商具有对外贸易的垄断权。 ❷西方殖民主义者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所设的行号。康熙五十四年(1715),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广州创设,这是外商在中国设立行号的开始。其后英、印的一些散商也在广州设行,代客买卖,收取佣金,一般称“代理行”。道光十三年(1833)英国取消东印度公司对外贸易独占权以后,外商来华设行者日益增多。它们把非法走私变为合法贸易,大力推销机制纺织品、燃料和食品;大量掠夺中国生丝和茶叶;以贩卖鸦片所得大量利润,投资于银行、保险和航运事业;甚至非法开办一些企业。甲午战争以后,外国侵略者取得在中国设厂、开矿、筑路等特权后,外商洋行和投资更迅速增加,活动领域已深入到中国内地穷乡僻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