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洋枪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洋枪队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捻军反清斗争,以及各族人民起义,勾结英、法、美侵略者组成的武装。主要是三支:一、咸丰十年(1860年)在上海组织的由美国人华尔率领的洋枪队,至同治元年(1862年)改称“常胜军”。同年太平军在浙江击毙华尔,白齐文继任统领。白齐文被撤职后,“常胜军”便由英国侵略分子戈登统领,人员增至四千,使用洋枪洋炮,是太平军在东战场最凶恶敌人。二、同治元年(1862年)左宗棠在浙江与法国侵略军组成“常捷军”,先后由法国军官勒伯勒东和德克碑率领。三、同治元年(1862年)由崇厚在天津组成,英国军官薄朗、鲁赛瑞克斯所统率的天津洋枪队。上述几种洋枪队是清朝统治者“借洋人助剿”的产物。 洋枪队美、英、法侵略者与清政府相勾结,为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和捻军而组成的配有洋枪洋炮的武装部队。1860年美人华尔在上海组建。1862年被清政府改称为“常胜军”,1864年在昆山解散。1862年左宗棠在浙江宁波招募的“中英混合军”和“常捷军”也称洋枪队,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在天津也组织有“天津洋枪队”。 洋枪队清廷为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捻军反清斗争,以及各族人民起义,勾结英、法、美侵略者组成的武装。主要有三支:(1)咸丰十年(1860年)在上海组织的由美国人华尔率领的洋枪队,至同治元年(1862年)改称“常胜军”。同年太平军在浙江击毙华尔,白齐文继任统领。白齐文被撤职后, “常胜军”便由英国侵略分子戈登统领,增至4000人,使用洋枪洋炮,是太平军在东战场最凶恶敌人。(2)同治元年(1862年)左宗棠在浙江与法国侵略军组成“常捷军”,先后由法国军官勒伯勒东和德克碑率领。 (3)同治元年(1862年)由崇厚在天津组成,英国军官薄朗、鲁赛瑞克斯所统率的天津洋枪队。 洋枪队yang qiang duiForeign Musketeers (organized by the Qing government with foreign aggressors to suppress the Taiping Rebellion in the middle of the 19th century) 洋枪队清代美、英、法侵略者为镇压太平天国而组织的近代化武装。中外反动派为共同对抗太平军,由苏松太道吴煦和候补道杨坊,于咸丰十年(1860)五月勾结美国人华尔招募流亡上海的外国人成立洋枪队,华尔自任统领。十一年七月华尔在松江改组洋枪队,由外国人充当军官,招骗中国人充当士兵,成为中外混合军。同治元年(1862)二月清廷命名洋枪队为“常胜军”。八月太平军在慈溪击毙华尔。次年,英国军官戈登接任“常胜军”统领,伙同李鸿章攻陷常熟、太仓、昆山等地。三年四月“常胜军”解散。同治元年法国军官勒伯勒东在宁波组成中法混合军——“常捷军”,因头裹花巾,亦称“花头勇”。为宁波一带镇压太平军的主要外国武装。三年解散。另外,英国军官𠲍乐德克于同治元年四月在宁波组成中英混合军——“常安军”,又称“定胜军”、“绿头勇”。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