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泥鳅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泥鳅níqiu鱼,身体圆柱形,黄褐色,有黑色斑点。口旁有须,皮上有黏液,常潜伏在泥中。 泥鳅níqiū〈名〉一种鱼,身体圆柱形,生活在河湖、池沼、水田等处,潜在泥中。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下) > 鱗蟲禽獸部 > 鱗 > 泥鰍 泥鰍 níqiū 亦稱“鰌魚”。鰍科動物泥鰍之肉或全體。多藏泥中,故名。主治陽痿,消渴,痔疾,疥癬。明·蘭茂《滇南本草·泥鰍》:“味甘、淡,性平。煮食……治諸瘡百癬,通血脉而大補陰分。”唐·陳藏器《本草拾遺·蟲魚部·鰌魚》:“短小,常在泥中。”參閲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鱗四·鰌魚》。 古代名物 > 水族類 > 脊椎部 > 無鱗 > 鰌1 > 泥鰌 泥鰌 níqiū 即鰌。 泥鳅【同义】总目录 委蛇泥鳅 常见的鱼 常见的鱼鲤鱼:鲤(鲜~;红~;镜~;草~) 鲮鱼王 文鱼 六六鱼 六六鳞三十六鳞 ☚ 部分鱼名 昆虫 ☛ 泥鳅药名。出《滇南本草》。又名鳅鱼、鱼鳅。为鳅科动物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Cantor) 的全体。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甘,平。入脾、肝、肾经。补益脾肾,利水,解毒。 泥鳅 泥鳅Niqiu鲤形目鳅科的一种鱼,学名为Misgurnus anguillicau datus。身体细长,呈棍棒状,体表被覆细小的圆鳞。体表粘液分泌较多,十分粘滑,不易抓握。身体的背部及两侧均呈灰黑色,并散布有许多黑色的小斑点。头尖,口小,口周围有触须5对。尾鳍为圆形,在基部有一大块黑斑。肠壁较薄,其上面有大量毛细血管分布,可以进行气体交换。 泥鳅 泥鳅主要生活在河流或池塘底部的淤泥之中,对环境的适应性极强。在炎热的夏季,当水中溶氧量不足时,常浮到水面之上直接用口吞进空气,进行肠呼吸,余下的空气以及从血液中所排出的CO2从肛门排出体外。食性主要是一些底栖的无脊柱动物,如小型的甲壳类和昆虫等,有时也取食一些植物的碎片、藻类和一些腐殖质。每年6—7月份产卵繁殖。据记载,其分布遍及全国各地的淡水水域,有些地区现已开展人工养殖。 ☚ 黄鳝 鲤鱼 ☛ 泥鳅 泥鳅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脊椎动物,鱼纲,鳅科。体近细圆筒形,长达10余厘米。黄褐色,具有不规则黑色小斑点。头尖,口小,呈马蹄形,下位,有口须5对。尾鳍呈圆形,基部上方有1块大黑斑。鳞片细小。栖息于淡水淤泥底,适应性强。水干枯时,常钻入泥中;水中氧气不足时,可出水进行肠呼吸,废气由肛门排出。常在晚间以小型甲壳类和昆虫等为食,兼食植物碎屑。为我国南北各地常见的淡水小型食用鱼类。 ☚ 胡子鲇 鳗鲡 ☛ 泥鳅ní qiū《本草纲目》鳞部第44卷䲡鱼(3)。药名。䲡鱼的别名,参见“䲡鱼”条。 泥鳅níqiū中药名。出《滇南本草》。又名鳅鱼、鱼鳅。为鳅科动物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Cantor) 的全体。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甘, 平。入脾、肝、肾经。补益脾肾, 利水, 解毒。治消渴、传染性肝炎、小儿盗汗、水肿、泄泻、小便不利、淋病、阳事不举、痔疾、疥癣。内服: 烘干研粉, 每次6 ~9 克, 每日3 次; 或用100 ~250克煨汤服。醋炙为末敷, 治久疮。本品可食部分每100 克含蛋白质9. 6 克, 脂肪3. 7 克,碳水化物2. 5 克, 钙28 毫克, 磷72 毫克,铁0. 9 毫克。又, 全体100 克中含维生素A70 国际单位, 维生素B1 30 微克, 维生素B2440 微克, 尼克酸4 毫克。 泥鳅 泥鳅泥鳅, 又名䲡鱼、 泥鳅鱼、 鱼鳅。始载于《滇南本草》,为鳅科动物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的肉或全体。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 羊乳 金雀根 ☛ 泥鳅loach 泥鳅loach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