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尔卡bō ěr kǎ一种舞蹈,起源于捷克农村。[捷] polka。1950年丰子恺《音乐知识十八讲》第十一讲:“波尔卡(polka)——本是波海米亚地方的舞曲,后来通行全欧。”◇波加舞、璞尔卡、博尔卡。 波尔卡欧洲的舞会舞蹈。1835年首次在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舞会中出现,主要有2种舞步:❶单脚弹跳步; ❷脚尖脚跟轮流击地的舞步。1840年在巴黎表演后经法国舞蹈家改编加工,规范有5个花样。1843~1844年欧洲掀起一股“波尔卡”热。19世纪末~20世纪,成为世界各国大城市舞会中的著名舞蹈之一。19世纪40年代流传于欧洲各国,节奏一般分3种类型:急速、徐缓、玛祖卡。多为2/4拍子,三部曲式。斯美塔那最早用于器乐曲和歌剧中。代表作品:斯美塔那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中的波尔卡、约翰·施特劳斯《闲聊波尔卡》、《雷电波尔卡》、《拨弦波尔卡》等。 波尔卡 波尔卡19世纪初起源于波希米亚(今捷克西部)的一种民间舞蹈。19世纪中叶后风行全欧洲及美国。舞蹈是以男女对舞为主,基本动作以两个踏步和一个跳踏步组成。“波尔卡”这组字是从波希米亚文的“半”字演变来的,因这种舞步比较小,半步半步地跳着。舞曲的特点:2/4拍子,速度较快,典型的节奏型为2/4 ,具有轻快、活泼、欢快而带有豪迈气概的风格。捷克著名作曲家斯美塔那最先用于他创作的歌剧和器乐曲中,如歌剧《被出卖的新娘》第一幕第五场中的音乐。斯美塔那用了这带有浓郁的波希米亚风格和乡土气息而富有生气的波尔卡主题来表现波希米亚的青年们在小酒店纵情欢舞时的情景。在他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第二乐章《伏尔塔瓦河》中,作者又一次用“波尔卡”来表现捷克最大的河流两岸村民们举行有似民间节日聚会的欢乐的婚礼场面。捷克另一著名作曲家德沃夏克,在他的两集《斯拉夫舞曲》中,第一集的第三首亦是用“波尔卡”表现富有民间特色的舞蹈场面。“圆舞曲之王”——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及其兄弟都很喜爱这种体裁,用此体裁写了众多的作品,仅约翰·施特劳斯便写有百余首《拨弦》、《愉快的歌手》、《快活》、《打猎》、《闲聊》、《游览列车》等受听众喜爱的“波尔卡”。 ☚ 玛祖卡 哈巴涅拉 ☛ 波尔卡捷克文polka的音译。原是捷克的一种以男女对舞为主的民间舞蹈。后在欧洲许多国家流行。节奏快速活泼。有的还常用于艺术舞蹈的表演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