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加罗铸炮厂
澳门最早的葡萄牙人手工业军工企业,位于西望洋半山间,即当今高可宁绅士街附近竹仔室村尾处。明嘉靖三十年(1553年) 葡萄牙人进入和赁居澳门之后,东南亚以及世界武器市场需要大量的火炮。经明朝官府的批准,嘉靖三十六年 (1557年) 间,葡萄牙铸炮专家伯多禄·波加罗 (Pedro Tavorres Bocarro)在西望洋半山兴建起一间铸炮厂,由波加罗自己担任经理,铸炮厂亦因此命名为波加罗铸炮厂。该厂工艺优良,技术精湛,远东葡萄牙人称之为“世界上最好的铸炮工厂”。1620年,铸炮厂发展初具规模,可铸造铜炮铁炮。铁炮是雇请佛山的铸铁工人铸造的,铜炮则由葡萄牙人铸造。铸炮所用原料,铁和火药来自中国内地,铜则大部分向日本购买。该厂早期铸造的铜炮,基本上按佛郎机铳的规格铸造,长五六尺,大者重千余斤,小者一百五十斤。后来不断改进,越铸越大,铳长一丈,重三五千斤,而且,大炮的构造越来越复杂、精密,射程远至五六十里。英法战争期间,英国名将克灵顿就曾使用该厂生产的铜炮。17世纪20年代,该厂发展为具有相当规模的铸炮厂,除铸造铳炮外,还生产威力强大的炮弹。明朝末年,明政府多次派人到波加罗铸炮厂采购大炮。1624年购买4门,1629年购买10门。崇祯皇帝还曾将安置在北京城门上的大炮,赐名为“神威大将军”。波加罗铸炮厂的大炮还远销越南、菲律宾、朝鲜等国家。到18世纪中期,随着欧洲国家新式军器制造业不断发展,澳门波加罗厂日渐衰落。19世纪40年代初的中英鸦片战争以后,波加罗铸炮厂终于倒闭,厂址已荡然无存。澳门波加罗铸炮厂的大炮铸造工艺,在当时是先进的军事机械生产技术。后来,这种技术传入广东,推动了广东佛山铸炮业的兴起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