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五积散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五积散 【方源】: 《理伤续断方》。 【异名】: 催生汤(《医方类聚》卷二二九引《简易方》)、异功五积散(《医方类聚》卷五十六引《管见大全良方》)、熟料五积散(《医方集解》)、百病无忧散、调中健胃汤(《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一)。 【组成】: 苍术 桔梗各二十两 枳壳 陈皮各六两 芍药 白芷 川芎 川归 甘草 肉桂 茯苓 半夏(汤泡)各三两 厚朴 干姜各四两 麻黄(去根节)六两 【用法】: 上除枳壳、桂两件外,余锉细,用慢火炒,令色变摊冷,入枳壳、桂令匀。 每服三钱,水一盏,加生姜三片,煎至半盏热服。凡被伤头痛,伤风发寒,姜煎二钱,仍入葱白,食后热服。 。【功用】: 发表温里,顺气化痰,活血调经。 ❶ 《局方》:调中顺气,除风冷,化痰饮。 【主治】: 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身热无汗,头痛身痛,肩背拘急,胸满恶食,呕吐腹痛;以及脚气痹痛,疮疡痈疽,妇女血气不和,心腹疼痛,月经不调等属于寒湿者。 ❶ 《理伤续断方》:五痨七伤,被伤疼痛,伤风发寒。 及妇人血气不调,心腹撮痛,经候不调,或经闭不通。 ❺ 《妇人良方》:风寒所伤,以致脚气疼痛,或寒拘急,呕吐不食。 ❼ 《普济方》引《如宜方》:寒湿伤肾,气滞腰疼,不可俯仰。 ❽ 《丹溪心法》:脚气有兼痰气、寒湿者。 ⑾《医方集解》:身热无汗,头痛身痛,项背拘急,胸满恶食,呕吐腹痛。冷秘,寒疝,寒疟,恶寒无汗。⑿《疡科遗编》:附骨、咬骨二疽,初起不红不热,如同伤寒,渐次漫肿无头,筋骨疼痛,腿不能伸者。 。【方论选录】: ❶ 《医方集解》:此阴阳表里通用之剂也。 麻黄、桂枝所以解表散寒;甘草、芍药所以和中止痛;苍术、厚朴平胃土而祛湿;陈皮、半夏行逆气而除痰;芎、归、姜、芷入血分而祛寒湿;枳壳、桔梗利胸膈而清寒热;茯苓泻热利水、宁心益脾。所以为解表温中除湿之剂,去痰消痞调经之方也。一方统治多病,惟治法者变而通之。 方中麻黄、白芷发汗解表,干姜、肉桂温里祛寒,为本方的主要部分;配伍苍术、厚朴燥湿健脾;陈皮、半夏、茯苓理气化痰;当归、川芎、芍药活血止痛。桔梗与枳壳同用,有升降气机,加强理气化痰之效,适宜于痰阻气滞之证。 炙甘草和中健脾,调和诸药。以上均为本方的辅助部分。 由于本方能行气和血,温里祛寒,故对妇女气血不和,寒凝气滞的心腹疼痛,月经不调等,亦可加减运用。 。【临证举例】:❶ 喘证 《中医杂志》(1964;6∶33):一男性农民,年约三十,素体坚强。 自某年秋在田间遭受暴风雨之淋袭以后,即常发喘息咳嗽,遇冷即发,时发时愈,已有二、三年。症见咳嗽喘促,痰多泡沫,喉间如水鸡声,胸闷不能平卧,头痛,肩痛,腰背痛,两目似突,苦闷欲绝,并见头上有汗而两足冰冷,诊其脉沉弦而紧,舌苔白腻。 予处方五积散,以麻黄、桔梗、陈皮、半夏等为君药,服药一剂,喘促大减,续服二剂,病去大半,嗣后,配制丸剂继续服用,即不闻再发。 查右大腿内侧上1/3处疼痛,局部肿块,按之痛剧,皮色不红,微恶寒,体温37℃,白细胞13400/立方毫米,嗜中性79%。诊断:寒性深部脓肿。 拟予五积散煎剂:麻黄五分,白芷、当归、白芍、法半夏、陈皮各三钱,苍术、川朴、枳壳、桔梗、甘草、川芎、桂枝各钱半,生姜三片,连须葱头五个。煎服两剂而愈。 ❸ 产后发热《江苏中医杂志》(1980;5∶30):郎某,女,26岁。产后36天因感受风寒而发热,服西药半月略有好转,但体温波动在37.6~38.2℃之间,查血、小便均正常。现头痛身疼,项背拘急,食纳尚好,二便如常,体胖面红润,脉弦滑苔薄。为产后外感风寒,气血瘀阻,营卫失和,投五积散全方四剂低热即退净,诸症悉平。 。【备考】:本方诸药生用,名“生料五积散”(见《易简方》);《得效》本方去麻黄,名“异功散”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