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法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法曲fǎ qǔ

唐宋时代大曲的一部分,因其融合佛门道门之曲,因称法曲。王建《旧宫人》:霓裳法曲浑抛却,独自花间扫玉阶。白居易《江南遇天宝乐叟》:能弹琵琶和法曲,多在华清随至尊。

法曲

法曲

又称“法乐”。用于佛教法会的音乐。原为含有外来音乐成分的西域各族音乐,传至中原地区后,与汉族的清商乐相结合。起自东晋及梁代。“法乐”一词即首见于东晋《法显传》。梁代,武帝萧衍“既笃敬佛法,又制《善哉》等十篇,名为正乐,皆述佛法。”隋时,发展成为燕乐大曲中的一种,称为“法曲”。据《新唐书·礼乐志》载:“其音清而近雅。其器有铙、钹、钟、磬、幢箫、琵琶……其声金、石、丝、竹以次作,隋炀帝厌其声澹,曲终复加解音。”唐代,“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又曾下诏将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产生了不少著名法曲,如《赤白桃李花》、《霓裳羽衣曲》等。中唐以后,法曲渐衰。

☚ 清商乐   坐部伎 ☛
法曲

法曲

渊源于南朝以清商乐为主的法乐,到隋代称为“法曲”。《新唐书 ·礼乐志》:“初,隋有法曲,其音清而近雅。”唐代初期受到极大的重视。其乐曲结构类同大曲,有歌,有舞,有需要高度技巧的器乐演奏,遍数很多。盛唐梨园有“法部”,主要为演奏和训练法曲而设。著名法曲有〔霓裳羽衣曲〕、〔赤白桃李花〕等。佛曲与道曲均与法曲的流行有较大影响。中唐以后,法曲渐衰,但遗响绵延不绝,被吸收到宋杂剧中,如宋周密《武林旧事》“官本杂剧段数”中有《棋盘法曲》、《孤和法曲》、《藏瓶儿法曲》、《车儿法曲》。宋曹勋《松隐乐府》中有法曲,其词甚长。宋代词牌亦有〔法曲献仙音〕、〔霓裳中序第一〕等。到了金元时期,“和曲院本”中仍有《月明法曲》、《烧香法曲》、《郓王法曲》等目;“诸杂院爨”中亦有《闹夹棒法曲》、《望羸法曲》和《分拐法曲》。

☚ 礼毕   曲破 ☛
法曲

法曲

流行于隋唐宋间的一种大曲形式。其遍数的编成,详白居易《霓裳羽衣歌》注。据《隋书·音乐志》,法曲起源于梁武“法乐”(见东晋僧《法显传》,因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新唐书·礼乐志》:“初隋有法曲,其音清而近雅。其器有铙、钹、钟、磬、幢箫、琵琶——琵琶圆体,修颈而小,号曰‘秦汉子’。”观其所用乐器是基于中国音乐而掺用胡乐而成的。唐代有“道调法曲”、“云韶法曲”、“梨园法部”。《文献通考》“乐考十九”云:“(唐玄宗)又选乐工数百人,自教法曲于梨园,谓之皇帝梨园弟子。梨园法部,更置小部音声三十馀人。”唐高宗时所作法曲,掺杂道教神仙行乐的乐曲,故又名道调法曲。唐文宗好雅乐,因制“云韶法曲”。《唐会要》载文宗开成三年改法曲为“仙韶曲”。所叙法曲名目有《破阵乐》、《长生乐》、《霓裳羽衣》、《献仙音》等。中唐以后,法曲渐衰。据《宋史·乐志》宋朝教坊四部乐,仍设有法曲部。张炎《词源》云:“法曲有散序、歌头,音声近古,大曲所不及,其源自唐来。”宋代法曲编制,参考曹勋《应制法曲》。

☚ 大曲   大遍 ☛
法曲

法曲

唐宋燕乐中的一个乐种。因产生于唐玄宗时的梨园法部而得名。梨园法部是一个由唐玄宗亲自建立和指导的乐团,集中了当时最优秀的乐工。目前可以考定的唐代法曲有25曲。其中《饮酒乐》、《王昭君》、《五更转》、《泛龙舟》、《玉树后庭花》等5曲来自隋以前的清乐;《圣明乐》、《霓裳羽衣》、《万岁长生乐》、《斗百草》等4曲具有外来民族音乐的渊源; 《倾杯乐》、《破阵乐》、《堂堂》、《赤白桃李花》、《火凤》等5曲根据民间新音乐改制而成;其余11曲出现在隋以后,来源不详。法曲同二部伎一样,是反映了胡乐汉乐相交融的音乐品种,但它有这样两个特点:一、它主要是器乐曲,而不是舞曲;二、法曲所有乐器主要是汉族旧有的钟、磬、瑟、筝等风格清雅的乐器。所以白居易说它是“诸夏之声”。中唐以后,梨园法部的制度消亡,但法曲25曲仍然流传不衰。《后庭花》、《霓裳》、《倾杯》、《雨淋铃》、《献仙音》、《荔枝香》、《思归乐》等曲并作为在唐代最有影响的一批乐曲,演变成了词调。在宋代,教坊四部中有“法曲部”,其特征是使用琵琶、箜篌、五弦琴、筝、笙、筚篥、方响、拍板等乐器,打击乐比其他三部少。在宋词中,周邦彦、柳永等人作有《法曲献仙音》词,入大石调或小石调;曹勋作有《法曲·道情》词,共11首,分别题为“散序”、“歌头”、“遍”、“攧”、“入破”、“煞”等。前者来自唐代的法曲《献仙音》,后者是宋代的大曲辞。

☚ 立部伎   大曲 ☛

法曲fǎ qǔ

道观所奏之乐曲。唐玄宗酷爱法曲,令教于梨园。顾况《听刘安唱歌》:“即今法曲无人唱,已逐霓裳飞上天。”


法曲

元稹和白居易的新乐府辞中,都有题为《法曲》的诗作。元稹诗提到《破阵》、《赤白桃李花》、《霓裳羽衣》、《火凤》、《春莺啭》等曲调名,说:“雅弄虽云已变乱,夷音未得相参错。”白居易诗提到《大定乐》、《霓裳》、《堂堂》等曲调名,说:“乃知法曲本华风,苟能审音与政通。”这两首诗提到的曲调名,都是法曲曲名;上述两句诗句,则是对法曲性质的说明。
“法曲”即是在开元初年成立的梨园法部中教习的乐曲。梨园是一个同教坊并列的俗乐机关,分别教院、本院二部。别教院中的优秀人才可升入教坊,教坊中的优秀人才又升入梨园本院的法部。所以法曲代表了开元、天宝年间宫廷所掌艺术音乐的精华。
从今存的音乐记载中,我们可考知二十五个法曲曲名。它们有广泛的来源,包括清乐曲、周隋以来的宫中新声、以胡乐或民间歌谣为渊源的新俗乐曲。但法曲不同于二部伎等同样反映了胡乐、汉乐相交融的音乐品种,它主要是器乐曲,而不是舞曲。法曲所用的乐器以汉族旧有的钟、磬、瑟、筝等为主,兼有龟兹乐器琵琶、五弦和筚篥,不用鼓乐,故风格比较清雅。它实际上是一批汉族风格化的新俗乐曲,所以白居易《法曲》诗序说“法曲虽似失雅音,盖诸夏之声也”。
过去人关于法曲有许多误解。一种误解是说法曲源于东晋及梁代的“法乐”。这是由于望文生义所致。东晋或梁代的“法乐”是佛教名词,意为音乐之神,同唐代的法曲并没有多大关系。法曲二十五曲,除《献天花》外,大抵都是世俗乐曲,而不是佛教乐曲。另一种误解是把法曲视为大曲的一个品种。这就把两个内容交叉的事物说成是相互等同的事物了。尽管法曲中有不少乐曲也曾作为大曲演出,但法曲是器乐曲,而大曲则是乐曲、歌曲、舞曲联缀而成的一种特殊的音乐体裁,二者的性质(内部形式)完全不同。

法曲

隋、唐燕乐大曲中的一种。来源于东晋及梁代的“法乐”。“法乐”一词始见于东晋僧人法显所著之《法显传》,因用于佛教法会而名。梁以后,形成以汉族的清商乐为主,融合含有外来音乐成分的西域各族音乐的法乐。至隋称为“法曲”。乐器有铙、钟、钹、磬、幢箫、琵琶等; 演奏时金石丝竹先后参加,进而合奏。唐代法曲又搀杂道曲而发展至极盛。唐文宗开成三年,改法曲为仙韶曲。唐法曲名目有破阵乐、一戎大定乐、长生乐、霓裳羽衣、献仙音、献天花等。

法曲

法曲

隋、唐燕乐大曲的一种。以用于佛教法会上演奏而得名。始见于东晋。原指含有外域音乐成份的西域音乐,传至中原后,与汉族的清商乐结合,至迟在梁时,就出现了以清商乐为主的法曲。唐代崇尚道教,因而法曲又吸收道曲而盛极一时。唐玄宗笃信道教,精通音律,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弟子三百余人,在梨园亲授法曲,号称“皇帝梨园弟子”。唐文宗时改称法曲为仙韶曲。中唐后渐衰。法曲的著名乐曲有《破阵乐》、《长生乐》、《赤白桃李花》、《霓裳羽衣曲》、《一戎大定曲》、《献仙音》等。白居易有《法曲歌》,其中写到《大定》、《霓裳》等。

☚ 小横吹部   大曲 ☛
法曲

法曲

隋、唐燕乐大曲的一种。以用于佛教法会上演奏而得名。始见于东晋。原指含有外域音乐成份的西域音乐,传至中原后,与汉族的清商乐结合,至迟在梁时,就出现了以清商乐为主的法曲。唐代崇尚道教,因而法曲又吸收道曲而盛极一时。唐玄宗笃信道教,精通音律,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弟子三百余人,在梨园亲授法曲,号称“皇帝梨园弟子”。唐文宗时改称法曲为仙韶曲。中唐后渐衰。法曲的著名乐曲有《破阵乐》、《长生乐》、《赤白桃李花》、《霓裳羽衣曲》、《一戎大定曲》、《献仙音》等。白居易有《法曲歌》,其中写到《大定》、《霓裳》等。

☚ 小横吹部   大曲 ☛
法曲

法曲

原称“法乐”,因用于佛教法令而得名。见东晋《法显传》。原为含有外来音乐成分的西域各族音乐,传至中原以后,与汉族的清商乐结合,至迟从梁代起,以清商乐为主的“法乐”即已出现,后发展为隋唐法曲。乐器有铙、钹、钟、磬、幢箫、瑟琶等。演奏时,金石丝竹先后参加,然后合奏。唐代法曲又搀杂道曲而发展至极盛。著名法曲有《赤白桃李花》、《霓裳羽衣》等。唐玄宗酷爱法曲,命梨园弟子学习,称为“法部”。中唐以后渐衰。

☚ 俗曲   清商乐 ☛

法曲fa qu

Faqu (Buddhist songs)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9:5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