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法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法显约337—约422东晋名僧,旅行家,佛经翻译家。本姓龚,平阳武阳(今山西襄垣县)人。三岁出家作沙弥,二十岁受大戒。有感于经律残缺不全,遂矢志寻求天竺戒律。东晋隆安三年(399年)和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自长安西行,涉流沙、逾葱岭,备经险阻,遍历北、西、中、东天竺等地,获得《摩诃僧祗律》、《方等般泥洹经》、《萨婆多律抄》、《摩诃僧祗阿毗昙》等梵本。又乘船去师子国(今斯里兰卡),获得《弥沙塞律》、《长阿含》、《杂阿含》及《杂藏》等梵本,然后从海道归国。东晋义熙八年(412年)返抵青州长广郡牢山(今山东青岛市崂山),次年到达建康(今南京),前后经历十四年,带回大量梵文佛经,开创中国僧人到天竺留学之先河。后于道场寺与佛陀跋陀罗共译六卷本《大般泥洹经》、《杂藏经》、《杂阿毗昙心论》等共百余万言。又将亲身所历三十余国之见闻,撰《佛国记》(一称《高僧法显传》),这是一部研究古代中外交通、中亚、南亚诸国历史的重要文献。后卒于荆州辛寺。 法显 是中国东晋时的僧人。原姓龚,平阳武阳(今山西襄垣)人。他从幼小就出家当小沙弥,20岁受戒。后来,法显在研究和宣扬佛教中,看到中国的佛经残缺不全。因之,立志到天竺(印度)去学习,寻找经卷。在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与道整、慧景、慧嵬、慧应等人结伴,从长安出发,经流沙、过葱岭,至天竺学法,寻找佛经。他们历经许多险阻,前后14年,到过30多个国家,带回很多梵文经卷。回到建康(今南京)后,就做译经工作,并撰《佛国记》。 法显约337—422东晋僧人。山西人,俗姓龚。隆安三年(399),从长安出发,经若羌、焉耆、和阗等地,到达印度。后由海路于义熙八年(412)回国。前后共14年,遍游30余国。将旅途中的见闻撰为《佛国记》。 法显东晋著名僧人。生于337年(一说342)。399年,60岁高龄的法显西行求法。他在10余年时间,巡行30余国,于412年回到东晋青州牢山。413年,他返抵建康,与人合译经文6部63卷,最终以86高龄而卒。他写成的《法显传》一书,是研究5世纪初亚洲佛教史的重要史料。 法显 法显约342—约422东晋高僧,西行求法运动先驱的杰出代表,5世纪初的伟大旅行家。本姓龚,平阳(今山西临汾一带)人。出身于一个笃信佛教的家庭,20岁正式出家受比丘戒。他博览群经,常以律藏残缺为憾,誓志前往天竺求法。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从长安出发西行,越陇山,至西秦国都金城,进抵南凉国都西平,然后度养楼山至张掖镇,隆安四年(400)秋到达敦煌。西出阳关,进入今新疆地区后,法显大体上是沿着塔里木盆地南缘西进,翻越葱岭,西南行经克什米尔、阿富汗、巴基斯坦,入印度。法显在印度刻苦学习,求得所需经典,约于义熙五年(409)冬,独自一人从海路踏上归途,公元412年到山东牢山登陆,第二年抵达建康(江苏南京)。历时10余年,所经大小国家30左右,所经地区包括我国大西北、阿富汗、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和我国东南沿海。他陆去海还,广游西土,所著《佛国记》,则是他经历这一漫长历程后留下的宝贵的成果。他的译作有《大般泥洹经》、《摩诃僧祇律》等6部24卷。 ☚ 觉名 僧䂮 ☛ 法显 法显约342—约422东晋高僧,西行求法运动先驱的杰出代表,5世纪初的伟大旅行家。本姓龚,平阳(今山西临汾一带)人。出身于一个笃信佛教的家庭,20岁正式出家受比丘戒。他博览群经,常以律藏残缺为憾,誓志前往天竺求法。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从长安出发西行,越陇山,至西秦国都金城,进抵南凉国都西平,然后度养楼山至张掖镇,隆安四年(400)秋到达敦煌。西出阳关,进入今新疆地区后,法显大体上是沿着塔里木盆地南缘西进,翻越葱岭,西南行经克什米尔、阿富汗、巴基斯坦,入印度。法显在印度刻苦学习,求得所需经典,约于义熙五年(409)冬,独自一人从海路踏上归途,公元412年到山东牢山登陆,第二年抵达建康(江苏南京)。历时10余年,所经大小国家30左右,所经地区包括我国大西北、阿富汗、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和我国东南沿海。他陆去海还,广游西土,所著《佛国记》,则是他经历这一漫长历程后留下的宝贵的成果。他的译作有《大般泥洹经》、《摩诃僧祇律》等6部24卷。 ☚ 觉名 僧䂮 ☛ 法显 084 法显约337—422东晋僧人,旅行家。俗姓龚,平阳郡武阳(今山西省襄阳县)人。3岁度为沙弥,20岁受比丘戒。常慨叹律藏传译未全。立志前往印度寻求。于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约慧景等从长安出发,西度流沙,越葱岭,到天竺求法。遍历北、西、中、东天竺,游览了众多的佛教胜地及历史名城。曾在摩诃衍僧寺居住3年,学习梵语,抄写经律。获《方等般泥洹经》、《摩诃僧祇律》、《杂阿毗昙心论》等梵本。后取道海路经师子国(今斯里兰卡)、耶婆提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回国,又获《弥沙塞律》、《阿含经》等梵本。后在建康道场寺与佛陀跋陀罗从事译经,译有《大般泥洹经》、《杂藏经》等。西行前后凡14年,历30余国,据旅行见闻,撰《佛国记》(又称《法显传》),为研究中南亚历史及中外交通史的重要资料。 ☚ 慧远 昙无谶 ☛ 法显 076 法显东晋名僧。隆安三年(399)三月与同学10人,从长安(今陕西西安)出发,经西域诸国,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越葱岭,周游北、西、中、东天竺(印度),后飘海南航,经师子国(今斯里兰卡),耶婆提国(今爪哇),绕行南海、东海,于义熙八年(412)七月在青州牢山(今山东青岛市崂山)登陆。历时13年之久,游历30余国,归时仅他一人。翌年辗转归建康(今江苏南京市)。义熙十年撰成《佛国记》(又名《法显传》),记述其游历所经之地的佛教情况及山川风习,是关于中外海陆交通最早的详细记录。法显是中国由陆路到达中印度而留下记载的第一人,对中国历史上的边疆地理和域外地理都有贡献。 ☚ 裴秀 郦道元 ☛ 法显 法显约337—422,或约334—420Fa Xian见“佛国记”条。 ☚ 裴秀 郦道元 ☛ 法显 法显约337—422东晋僧人,旅行家、翻译家。是中国僧人到天竺留学的先驱者。他于东晋隆安三年(399年) 与同学慧景、道整等从长安 (今西安) 西行求法,渡流沙、越葱岭、遍历北、西、中、东天竺等地。后赴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并到过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于义熙八年 (412年) 经海道达青州长广郡牢山(今山东青岛市崂山)。前后十四年,游历三十余国,带回很多梵本佛经,有 《摩诃僧祇律》、《大般泥洹经》、《杂河毗昙心》、《弥沙塞律》和《杂阿含经》等。回国后于建康(今南京)道场寺与天竺禅师佛驮跋陀罗合译经律记六部二十四卷,共百余万字。又记旅行见闻和出国始末,撰成《佛国记》(又作《法显传》、《历游天竺纪传》)为研究南亚次大陆南洋各国古代史地、风俗提供了重要资料。唐代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对法显评为求法僧中可和玄奘先后辉映的大师,卒于辛寺(湖北江陵县; 辛寺或作新寺) 终年八十六岁。 ☚ 张骞 宋云 ☛ 法显约337—约422东晋僧人,旅行家,翻译家。俗姓龚,平阳(今山西临汾县西南)人。因慨叹律藏传译不全,隆安三年(399年),与同学数人西行求法。途经西域诸国,遍历印度各地。再泛海南下经狮子国(今斯里兰卡)、耶婆提国(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于义熙八年(412年)回青州长广郡牢山(今山东青岛崂山),带回梵本经律多种。次年在建康(今南京)道场寺与佛陀跋陀罗共译六卷本《大般泥洹经》及《摩诃僧衹律》等。并据旅行见闻,撰成《佛国记》(即《高僧法显传》)一书,为研究古代中亚、南亚诸国历史和中外交通的重要资料。 法显 法显东晋僧人,俗姓龚。约晋成帝咸康三年(337) 生于平阳郡武阳 (今山西省襄垣县)。自幼出家,20岁受比丘戒。他常叹律藏残缺,立志寻求。于东晋安帝隆安三年 (399) 约慧景等人从长安 (今西安) 出发去天竺 (即印度) 和师子国 (今斯里兰卡) 求法。历尽千辛万险,得《方等般泥洹经》、《摩诃僧祇律》、《萨婆多律钞》、《杂阿毗昙心论》、《摩诃僧祇阿毗昙》、《弥沙塞律》、《长阿含》、《杂阿含》 和 《杂藏》等梵文本。前后共14年,踏遍印度北、西、中、东,游30余国。义熙八年 (412) 回国。后与佛陀跋陀罗共译有《大般泥洹经》、《摩诃僧祇律》、《杂藏经》、《僧祇比丘戒本》和《僧祇尼戒本》等。他西行求法之行是以往求法僧人所末有过的经历。他详述求法见闻,撰有《佛国记》(即《高僧法显传》)。为各国历史学者和考古学者提供了很有参考价值的资料。现已译成多种文字出版。约卒于刘宋永初三年 (422)。 ☚ 法会 法尊 ☛ 法显 法显(一)东晋僧人。俗姓龚,平阳(今山西临汾)人。三岁出家作沙弥,二十岁受大戒。因慨律藏残缺,誓志寻求,于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与同学四人从长安出发, 西渡流沙,到天竺求法。遍历北、西、中、东天竺,后到师子国(今斯里兰卡)、耶婆提国(在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等东南亚各国,前后十四年,游三十余国。于义熙八年(公元412年)携带很多梵文经书经海道归国。以其旅行见闻撰有《佛国记》,后又与佛陀跋陀罗共译《大般泥洹经》、《摩诃僧祗律》、《方等般泥洹经》、《杂藏经》、《杂阿毗昙心论》等经。卒于荆州辛寺,寿八十六。(二)北魏至隋朝僧人。俗姓宇。雍州扶风人。北魏末年,住京兆王寺,以禅寂为宗。隋时住长安日严寺。仁寿末年,奉敕于陇州三王山下构造大塔。晚年返归京师,聚徒传授佛戒,年近八十而终。 ☚ 慧嵬 赫连勃勃 ☛ 法显约338~423著名僧人。原姓龚,东晋平阳郡武阳(今山西襄垣)人。3岁度为沙弥,20岁受大戒。因当时经律舛阙,为了到印度寻求中国佛教迫切需要的戒律,隆安三年(399年)62岁的法显从长安出发,西经张掖、敦煌到鄯善,北上焉耆,经龟兹至于田,越过葱岭至北印度,取得《摩诃僧祇众律》、《方等般泥洹经》、《杂阿毗昙心》等重要经律,又在斯里兰卡居住2年,取得梵本《弥沙塞律藏》和《长阿含经》、《杂阿含经》等。法显历时13年余,游历30多个国家,于东晋义熙八年(412年)由海上回国,至南海被大风吹向东去,从巴士海峡或巴拉巴海峡穿过,横渡太平洋,12月底到达墨西哥西海岸的阿尔普尔科。法显与中国船队在这里住了5个月,于九年(413年)四月下海,八月抵达青州长广郡牢山(今山东青岛崂山)。后将出国见闻写成《佛国记》一书。在中国求法僧中,法显是第一位历尽艰辛、从事长途旅行、创辟荒途的播道者,其事迹可与后世玄奘相辉映。 法显Faxian(or Fa-hsian) (AD 337-422)—Chinese monk and translator of Buddhist literature of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法显约337—约422东晋高僧。旅行家、翻译家。平阳武阳(山西沁县东南)人,俗姓龚。初居长安,为寻求佛教戒律,于东晋隆安三年(399)自长安出发,途经西域,越葱岭,历今印度、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及印度尼西亚等国,于义熙八年(412)回到长广郡之牢山(山东青岛崂山),历时十三年零四个月。后定居建康道场寺,译出《大般泥洹经》、 《僧祇尼戒律》等。著《佛国记》,历数上述各国山川风情、佛教状况。是研究当时中外交通及上述各国历史的重要史料,为中外学者所重视,被翻译成英、法等文出版。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