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法国保卫共和联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法国保卫共和联盟即戴高乐派,前身是戴高乐于1949年创立的法兰西人民联盟。代表与美国有较大矛盾的法国石油、汽车、化学等新兴工业集团的利益,1958年戴高乐重新执政后的全国性大党之一。1968年大选时曾单独获得过半数的议席,这在法国议会史上是空前的。从1958年到1974年一直是执政党。1969年戴高乐总统辞职,1974年该党的第二代领袖蓬皮杜去世,党内派系纷争迭起,没有足以驾驭全党的领袖人物出面竞选总统。1976年该党第三代领袖希拉克辞去总理职务,该党在政府中的地位和影响从此急剧削弱。同年12月,希拉克主持召开了特别代表大会,对该党进行组织整顿,将党的名称改为现名。从那时起,该党有了较大的发展,目前仍为全国人数最多的政党之一,也是国民议会中的大党之一。该党以戴高乐的基本政策与思想作为自己的纲领,宣布忠于戴高乐主义,毫不妥协地保卫第五共和国政体。对外强调维护民族独立,不亲近任何超级大国,主张建立“独立联邦的欧洲”,反对扩大欧洲议会的权力,积极主张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对内主张建立一个自由的、负责任的和“没有特权的社会”。 法国保卫共和联盟 法国保卫共和联盟又称戴高乐党。执政党之一,主席雅克·希拉克。该联盟建立于1947年,创始人系法国第五共和国首任总统戴高乐,当时称“法兰西人民联盟”,以后曾先后易名为“社会共和党”、“保卫新共和联盟”、“保卫第五共和国民主人士联盟”、“共和国民主人士联盟”等,1976年改用现名。党员主要来自职员、自由职业者、商人、工人和农民。1958年至1981年间是法国主要执政党。1981年5月参加大选失利,成为在野党。1986年3月立法选举后同法国民主联盟联合执政,在政府中占据总理、财政部长、内政部长等职位。该联盟奉行戴高乐主义,主张“毫不妥协地保卫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体制”,支领不同于“东方的社会主义”,又有别于传统的资本主义的“第三条道路”,要以“共和制自由理想”来代替“假做人道的社会主义”; 强调维护民族独立、尊严和团结,主张资本家允许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和分配、实行劳资合作、缓和阶级矛盾,反对国家对经济的过多干预和国有化,主张优先发展本国和核威慑力量。对外支持西欧联合,维护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主张在保持法国独立行动自由的基础上与美国保持联盟关系; 对苏执行“缓和、谅解与合作”政策; 强调法国同非洲的合作关系,在实行“非殖民化”过程中,以合作条约为纽带,保持法非之间的“特殊联系”; 努力扩大法国的国际间合作。该联盟系国际民主联盟和欧洲民主联盟成员,约有党员86万人。 ☚ 法国省长和省政府 法国左翼激进人士运动 ☛ 法国保卫共和联盟 法国保卫共和联盟亦称“戴高乐党”。前身是1947年4月戴高乐创立的“法兰西人民联盟”。其内部由于发生分裂,于1953年解散。联盟解散后,1958年10月由原联盟成员分别组成的 “社会共和党”、“法兰西复兴联盟”和“共和国民会议”等三个组织,合并为保卫新共和联盟。属法国第一大党。罗歇·弗雷任该党总书记。1967年同“劳工民主联盟”合并,称“第五共和国民主人士联盟”。由罗贝尔·布热德任总书记,蓬皮杜为公认领袖。1968年以 “保卫共和国联盟” 的名称参加竞选。同年又改称“共和国民主人士联盟”。1969年4月,戴高乐辞职后开始衰落。1974年4月蓬皮杜病故后,该联盟失去保持16年之久的总统职务,但仍属执政党之列。1976年雅克·希拉克辞去总理职务后益发不振。同年12月该联盟在巴黎举行特别大会,更称“保卫共和联盟”,雅克·希拉克当选为主席。1981年5月大选失利,成为在野党。同年6月,在国民议会选举中获88个议席,只占17%。1983年至1985年该联盟参加各类选举活动,取得进展,但不同极右组织国民阵线合作。1985年4月反对政府所提修改选举法草案。该联盟忠于戴高乐主义原则,强调维护法国独立和捍卫第五共和国的体制。主张以“共和制自由理想”来代替“假人道的社会主义”。要求缩短总统任期。对外坚持法国民族独立,赞成优先发展本国核威慑力量,主张欧洲联合,维护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但反对超国家的欧洲; 对苏联,继续执行戴高乐制定的“缓和、谅解与合作”政策,指责其扩张主义; 同美国保持联盟关系,同时强调法国独立行动的自由。党员成分大多是政府官员、自由职业者和商人,也有工人和农民。每年召开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领导机构是中央委员会、执行局,其中有前总理、前部长多人。参加国际民主联盟和欧洲民主联盟。在欧洲议会中属于欧洲进步民主党团。 ☚ 英国共产党 法国社会党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