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泌尿系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泌尿系统urinary system动物体内将无用的新陈代谢终产物滤出并以尿的形式排出于体外的主要器官系统。这些代谢终产物是含氮废物,和少量其他有机物。泌尿系统还通过排泄水分和盐类,参与渗透调节和离子调节作用,以维持动物体的内环境恒定(见排泄)。
脊索动物的泌尿系统 文昌鱼的排泄器官似原肾管(图1),有90~100对,位于咽壁的背外侧,开口于围鳃腔。肾管分支的末端具有许多焰细胞,分出一些突起的分支,贴附在血腔表面。这些突起称为足突,与相邻的细胞足突交错相嵌。焰细胞一端分出10根左右长的细胞质小杆,围成管状,开口于肾管; 小管内有一根鞭毛。这种焰细胞又称筐足细胞。 脊椎动物的泌尿系统有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器官。 肾和输尿管 肾是主要的泌尿器官。其构造和功能基础叫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前者起超滤过作用,后者有重吸收和分泌功能,依据发生,肾可分为原肾、前肾、次肾、中肾和后肾(图2),次肾有时也列为中肾,或称后位中肾。 图 2 肾的发生类型图解 原肾 为原始类型的肾,由中胚层所有体节的生肾组织 (生肾节或生肾索) 发育形成,因此又称全肾。原肾包括一系列成对的原肾小管,汇集于一对原肾导管。原肾小管每体节有一条,一端以围有纤毛的肾口开口于体腔,邻近有主动脉分支形成的外血管球,滤出液经体腔而间接入原肾小管; 或由体腔的一部分凹陷形成双层杯状的肾小囊,与肾小管连通,血管球则包于囊内而成为内血管球,滤出液可直接入原肾小管。原肾小管的另一端接原肾导管,后者又称沃尔夫(Wolff)氏管,是原肾的一对输尿管道,沿体腔全长延伸,开口于泄殖腔。原肾仅见于七鳃鳗和蚓螈的幼体。脊椎动物其他类型的肾,都是由原肾从前向后发育形成,个体发生也重演这一过程。 前肾 是原肾最前和最早出现的部分,由1~12对生肾节发育而成。前肾小管的构造与原肾小管相似,有时血管球可合并为一个大血管球。前肾导管是原肾导管的继续。前肾见于脊椎动物的胚胎时期,仅在无羊膜动物(鱼类和两栖类)的幼体具有功能,在羊膜动物(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存在时间很短,并且不具功能。少数低等脊椎动物,如七鳃鳗和某些硬骨鱼,前肾也存在于成体,称为头肾。两栖类和许多鱼类的前肾在退化后衍变为淋巴组织或腺组织。 次肾 无羊膜动物成体的肾。是在胚胎发生稍晚时期由前肾之后的所有或大部分生肾组织发育而成。其前部起初仍具分节性,但向后由于肾小管次生性地分支多次,同时肾小管延长而盘曲,于是分节性丧失,遂成为膨出于体腔内的器官。肾小管的肾口可见于发育早期,有些甚至可永远保留(如某些鲨类、原始硬骨鱼类和两栖类),但通常全部消失。肾小囊与内血管球构成肾小体,与延续的肾小管一起形成典型的肾单位。肾小管一端与向后生长的前肾导管相接,后者即构成次肾导管。有些软骨鱼和有尾两栖类,次肾的前部在雄性因与睾丸相联系而成为其输出管道,部分或完全丧失泌尿功能; 在雌性则萎缩。这些动物次肾的后部较发达,在有些两栖类的雄性,最后一些集合管可直接或汇合为副尿管,开口于泄殖腔。 中肾 由中部的生肾组织发育而成。每一生肾节形成若干肾单位; 肾小管与体腔的联系大部或全部消失。中肾见于羊膜动物的胚胎时期; 有些动物 (爬行类,单孔类、有袋类和某些有蹄类)可延续到孵化或出生后的短时间内。有胎盘类的中肾,其发达程度不一,在某些啮齿类较小,食肉类和灵长类中等,一些有蹄类则很发达,与不同动物胎盘的排泄功能大小呈相反关系。中肾导管是前肾导管的继续,但后来在雄性演变为附睾和输精管,在雌性则退化。 后肾 是羊膜动物成体的肾(见肾),在个体发生和系统发生上都是最晚形成的。后肾的泌尿部和排尿部由两个原基演发而成。泌尿部来源于生肾索的最后端,只相当于一、两个体节的生肾组织。大量肾单位是通过反复分支形成的,因此不呈分节性。肾口已全部消失。排尿部又称收集部,来源于中肾导管末段分出的输尿管芽。后者向后肾的泌尿部原基延伸,成为输尿管; 顶端又进行多次分叉,成为肾的集合管,与肾单位接通。在哺乳类,最初的一些分叉后来逐渐合并,形成肾盂和肾盏。 肾单位的类型 各类脊椎动物成体肾的肾单位,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一类肾单位具有较大的肾小体,滤过液多,排出的水分也多。两栖类、淡水真骨鱼类和软骨鱼类属于此型。软骨鱼类为适应于海水中生活,一方面通过直肠腺排除大量盐分,同时肾小管能将尿素重吸收入血液,提高体液渗透压。另一类肾单位具有较小的肾小体,甚至缺如,有的肾小管远段也不存在,因此排出的水分少。海生真骨鱼类和爬行类属于此型。与此相适应,这些鱼类能通过鳃排泄含氮废物和盐分,而海生龟类则通过盐腺排泄过多的盐分并经膀胱壁重吸收水分。第三类的肾单位见于哺乳类,有大的肾小体,但在肾小管中部形成亨利氏襻,肾小体的滤出液在通过肾小管时大量水分被重吸收。鸟类的肾单位一部分与爬行类相似,一部分与哺乳类相似;海洋生活的鸟类有发达的盐腺,排出食入的过多盐分。此外,水分排出的多少还与肾单位排泄的含氮废物种类有关。一般脊椎动物的含氮废物为溶于水中的尿素,因此同时需要排出较多水分; 爬行类和鸟类的含氮废物为尿酸,几乎不溶于水,排出时只含很少水分。 膀胱 见于大多数脊椎动物(图3),是贮存尿液的器官,除哺乳类外还有吸收水分浓缩尿液和分泌的功能。缺少膀胱的脊椎动物有鱼类的圆口纲和板鳃纲,爬行类的蛇、鳄和某些蜥蜴,以及除驼鸟外的所有鸟类。鱼类的膀胱是次肾导管末段膨大或突出形成。两栖类和爬行类的膀胱则由泄殖腔的腹侧壁突出形成。龟和某些蜥蜴具有较大的膀胱; 有些淡水龟类还有两个副膀胱。两栖类和爬行类的尿液要通过泄殖腔才能进入膀胱。哺乳类在胚胎时期由原肠后端的腹侧壁突出形成尿囊(见胎膜),膀胱由胚胎体内的尿囊柄发育而成;输尿管直接开口于膀胱。 图 3 脊椎动物膀胱的类型 尿道 见于哺乳动物,是将尿液从膀胱排出体外的管道。雌性哺乳动物的尿道较短,开口于阴道前庭。雄性哺乳动物的尿道较长,一部分位于阴茎内,开口于阳茎末端,因输精管也开口于尿道,所以兼有排精功能。 泌尿系统urinary system又称排泄系统。形成、输送、贮存和排出尿液的器官系统。哺乳动物的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雌性和雄性的泌尿系统基本相似,但雄性的尿道(又称尿生殖道)比雌性尿道长。鸟类仅有肾和输尿管,无膀胱和尿道,输尿管直接开口于泄殖腔。 马的泌尿器官(腹侧面) 1. 腹主动脉 2. 左肾上腺 3. 左肾 4. 输尿管 5. 脐动脉 6. 膀胱三角 7. 尿道褶 8.膀胱颈 9. 输尿管口 10. 输尿管柱 11. 膀胱顶 12. 右肾 13.右肾上腺 14.后腔静脉 15.肾动脉 泌尿系统 泌尿系统miniaoxitong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肾是产生尿液的器官,尿液经输尿管流入膀胱,暂时贮存,当尿液达一定量时,经尿道排出体外。通过排尿可以排泄代谢终产物,还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的恒定,特别对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 中暑 肾脏 ☛ 泌尿系统urinary system系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4部分组成的主要排泄器官的总称。其功能为排泄体内的代谢产物,调节体内水与酸碱平衡。机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由呼吸器排出;一部分水、无机盐、尿素通过汗腺排出;大量的尿素、尿酸、无机盐及多余的水分等代谢产物,主要从泌尿系排出。泌尿系对机体正常生命活动,新陈代谢十分重要。泌尿系统的疾病十分复杂,有的防治亦较困难,较常见的疾病有急、慢性肾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泌尿系结石、泌尿系感染、泌尿系肿瘤、性病等。泌尿系疾病可行尿液、肾功能检查、X线、CT及造影检查等。可用内科及泌尿外科手术治疗等。 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组成。是机体代谢废物排出的器官之一。机体代谢的废物,特别是蛋白质代谢产生的含氨废物,主要由血液运到肾,在肾脏形成尿液后经输尿管导入膀胱,当膀胱内的尿液达一定容积时,引起排尿反射,尿液即经尿道排出体外。另外,肾脏还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 泌尿系统 泌尿系统亦称“排泄系统”。是造尿、输尿、贮尿和排尿等器官的总称。人的泌尿系统包括一对造尿的肾脏,两条输尿管,一个贮尿的膀胱和一条排尿道。男女两性的泌尿器官基本是一致的,但女子的尿道较短。泌尿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泌尿而实现的。尿中所含的排泄物种类甚多,量也很大,所以从排泄角度看,泌尿系统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泌尿系统的活动一方面可以排除机体代谢的终产物,另一方面又能调控体液中大多数晶体物质的浓度,因而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此外,肾脏还有产生生物活性物质的功能,即肾脏还兼有内分泌功能。例如,肾脏可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和肾素等。 ☚ 泌尿生殖系统 肾脏 ☛ 泌尿系统 泌尿系统泌尿系统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肾是产生尿液的器官。肾实质主要由许多泌尿小管组成。泌尿小管包括肾单位和集合小管。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血浆内的物质经肾小体滤过形成原尿,再经肾小管和集合小管重吸收和排泌作用形成终尿。终尿经输尿管输送到膀胱暂存。当膀胱内的尿液积存达一定容量后,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经尿道排出体外(参见“肾”条、“肾单位”条和“集合小管”条)。 ☚ 肺 肾 ☛ 少尿/多尿/无尿/尿闭/血尿/肉眼血尿/全程血尿/终末血尿/血红蛋白尿/咖啡色尿/黑色尿/粉红色尿/尿潴留/尿失禁/膀胱刺激征/尿频/尿急/尿痛/膀胱胀大/肾功能障碍的分类/尿毒症的分度/肾脏疾患严重程度判断/肾脏触诊/肾区叩击痛/左肾结肠充气叩诊法/膀胱触诊/膀胱叩诊/输尿管触诊法/肾下垂分度 ☚ 氯化铵负荷试验 少尿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